在白天已經喝上兩杯咖啡,這讓我有點心悸,又穿著短褲、光著腳在冰冷的瓷磚上走來走去,然後猛打噴嚏,接著又把我這個寒假預計看完的書堆成小山,搬來搬去、疊來疊去想要找個地方把它們拍下來,最後是把書堆在地上,我也躺在地板上拍照。 接著,思考我將如何寫對《一刀未剪的童年》的閱讀感想。
會把此書買回家是因為我翻了幾頁就笑了,書中在第十七頁寫到對衛生棉的創意使用,在第四十三頁寫到作者母親「瓦斯爐、牙膏三明治,我是神」的抓狂方式,而我想我錯了,之後我越看越難過。
針對作者歐各思坦.柏洛斯 (Augusten Burroughs)此書到底是中譯《一刀未剪的童年》好還是照著英文書名《Running With Scissors》翻譯的「帶著剪刀跑」、「剪刀邊緣」還是「夾縫求生」之名,在介紹Augusten Burroughs的部落格有一些爭論。 這類討論和之前的電影《Snakes on a Plane》是翻成《飛機上有蛇》還是照台灣電影翻譯奇蹟去創造成「終極蛇機」、「致命蛇牙」之類的電影名稱,好或不好很多人笑鬧過後認為是見仁見智,《飛機上有蛇》不論電影評論成功吸引觀眾注目或掏錢進電影院,而此書改拍成電影,那《Running With Scissors》的書名之爭或多或少和「打廣告」有關,一個外文版本封面又做成一個人形與剪刀在奔跑的設計,又有一個版本就是台版頭套紙箱的男孩,究竟哪個比較適合?我認為要從普遍的台灣家庭倫理觀念下手。
我個人覺得家庭倫理很「病態」的一點觀念就是「家醜不可外揚」,也不管造成「家醜」的人是誰,現在普遍造成家醜的還是家裡的成人或長者,不管是新聞上出現的賭博父親、酗酒母親、禽獸祖父,在他們造成家醜時,對家庭的未成年者造成的傷害卻因為要「保護」、「隱瞞」成人長者行為而對未成年者造成不可逆的影響或傷害,至此家庭功能中護育未成年者的能力因此被削弱,而家庭倫理的「護醜」讓受害的未成年者覺得自卑、消沉甚至覺得是自己的錯,轉而隱藏自身,就這點而言,台版封面與書名頗適合某些家庭,一個得遮遮掩掩、經過刪剪的「受害者」。
《一刀未剪的童年》講白一點就是一群瘋子與作者歐各思坦的故事,作者是其中比較不瘋的一個人。他的未成年有一個酗酒又不理主角的父親,有一個吃蠟燭的母親,一個喜愛小男孩的同性男友,一個看大便的形狀來聽從上帝指示的精神醫生,幾個行為自由過頭的年齡相近者,在看過《麥田捕手》、《惡童日記》、《發條橘子》等小說後,也許讀者會驚奇的睜大眼猜測這是真是假,畢竟小說的虛構能力非常強烈,我個人是覺得作者歐各把一些細節留到以後寫或是根本不會寫,可能他也是隱藏童年中的一員。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