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推理小說─日本 (55)
- Aug 29 Sun 2010 00:17
無謂的犧牲─《沉睡的森林》
- Feb 01 Mon 2010 23:57
被犧牲的不只是愛情─《聖女的救贖》
《聖女的救贖》適合的讀者:湯川學的粉絲
在日劇與電影的推動下,偵探伽利略系列似乎與福山雅治、柴崎幸畫上了等號,。說人物實體化的優點是小說人物不再是文字快速素描的人像,但是這也產生了缺點,這些小說人物並不等於演藝明星的詮釋,日劇與電影也因為觀眾需求增加了或刪減了某些情節,或多或少影響了小說人物到實體化人物的線條。
來源
《聖女的救贖》是繼《偵探伽利略》、《嫌疑犯X的獻身》、《伽利略的苦惱》之後的作品,也是湯川學與內海薰合作之作。在《偵探伽利略》、《嫌疑犯X的獻身》中,小說受演員的影響不大,然而到了《聖女的救贖》,卻看到了小說作者被演員與電影劇情影響的情況。對於作者的被動創作,無非是希望小說能熱賣、增加人氣,也因為如此,位在地球兩極的湯川學與內海薰也被作家勾起了曖昧。對於科學家與辦案人員的不正常情愫,讀者觀眾是看得很愉快,對於系列小說卻隱藏危險度,一來是小說人物會越來越偏離原先設定,二來是讀者走向也會隨之偏移,其中最嚴重的就是內海薰這個角色與讀者反應。 在《偵探伽利略》、《嫌疑犯X的獻身》中,因為無女性主角的介入,幾乎就是湯川學的舞台,而福山雅治的演出雖是誇張了些但方向正確。然而到了《伽利略的苦惱》、《聖女的救贖》,因為內海薰的出現,使純男性舞台加入了女性角色,卻由於電影版的誤導,讓小說中的內海薰相對於被犧牲掉。更嚴重的是,相較於電視劇和日劇中的傻氣,內海薰在小說中反而是一名擁有精確女性直覺的刑警,幾乎可成為與湯川學並立的辦案人員,她卻因為電影的失誤,被許多因電影認識內海薰的讀者認為是湯川學的曖昧對象與笨蛋女警。小說中的內海薰與電影日劇中的內海薰是完全不同一個人,但是作者卻有意同化這兩個人,實際上內海薰並不等於柴崎幸所飾演的角色。除了同化,作者還加入了讀者的期待,有意加入湯川學與內海薰情愫暗生的部分,或是增加了電視日劇化入小說的痕跡,作者基於炒話題的目的,劃去了湯川學與內海薰的獨立性。
在日劇與電影的推動下,偵探伽利略系列似乎與福山雅治、柴崎幸畫上了等號,。說人物實體化的優點是小說人物不再是文字快速素描的人像,但是這也產生了缺點,這些小說人物並不等於演藝明星的詮釋,日劇與電影也因為觀眾需求增加了或刪減了某些情節,或多或少影響了小說人物到實體化人物的線條。
來源
《聖女的救贖》是繼《偵探伽利略》、《嫌疑犯X的獻身》、《伽利略的苦惱》之後的作品,也是湯川學與內海薰合作之作。在《偵探伽利略》、《嫌疑犯X的獻身》中,小說受演員的影響不大,然而到了《聖女的救贖》,卻看到了小說作者被演員與電影劇情影響的情況。對於作者的被動創作,無非是希望小說能熱賣、增加人氣,也因為如此,位在地球兩極的湯川學與內海薰也被作家勾起了曖昧。對於科學家與辦案人員的不正常情愫,讀者觀眾是看得很愉快,對於系列小說卻隱藏危險度,一來是小說人物會越來越偏離原先設定,二來是讀者走向也會隨之偏移,其中最嚴重的就是內海薰這個角色與讀者反應。 在《偵探伽利略》、《嫌疑犯X的獻身》中,因為無女性主角的介入,幾乎就是湯川學的舞台,而福山雅治的演出雖是誇張了些但方向正確。然而到了《伽利略的苦惱》、《聖女的救贖》,因為內海薰的出現,使純男性舞台加入了女性角色,卻由於電影版的誤導,讓小說中的內海薰相對於被犧牲掉。更嚴重的是,相較於電視劇和日劇中的傻氣,內海薰在小說中反而是一名擁有精確女性直覺的刑警,幾乎可成為與湯川學並立的辦案人員,她卻因為電影的失誤,被許多因電影認識內海薰的讀者認為是湯川學的曖昧對象與笨蛋女警。小說中的內海薰與電影日劇中的內海薰是完全不同一個人,但是作者卻有意同化這兩個人,實際上內海薰並不等於柴崎幸所飾演的角色。除了同化,作者還加入了讀者的期待,有意加入湯川學與內海薰情愫暗生的部分,或是增加了電視日劇化入小說的痕跡,作者基於炒話題的目的,劃去了湯川學與內海薰的獨立性。
- Nov 01 Sun 2009 12:05
當靈異駕馭情節─《瀕死之眼》
《瀕死之眼》適合讀者:想要看盡東野圭吾作品的讀者
經由「回溯」,看到「事件」發生的「經過」,以及被遮蓋住的「真相」。東野圭吾的《瀕死之眼》就是在「事件」、「回溯」、「經過」、「真相」裡游走,從這幾種安排裡看到推理的殘影,但是小說中的基柱並非推理過程,而是推理故事布幕外的靈異故事。
經由「回溯」,看到「事件」發生的「經過」,以及被遮蓋住的「真相」。東野圭吾的《瀕死之眼》就是在「事件」、「回溯」、「經過」、「真相」裡游走,從這幾種安排裡看到推理的殘影,但是小說中的基柱並非推理過程,而是推理故事布幕外的靈異故事。
- Oct 10 Sat 2009 13:12
關於金錢,不是有了就好─《算計》
- Jun 29 Mon 2009 20:38
解謎不足,感情有餘─《分身》
《分身》的適合讀者:東野圭吾粉絲
《宿命》、《變身》、《分身》號稱是東野圭吾的醫學三部曲,其中的《分身》原是1993年的作品,與1990年的《宿命》、1991年的《變身》同為接觸醫學的長篇小說。《分身》含有推理與醫學成分,不過小說中灌飽了溫柔敦厚的氣息,看起來是很痛快,卻忽視了爭議性極大的畸戀部分。
《宿命》、《變身》、《分身》號稱是東野圭吾的醫學三部曲,其中的《分身》原是1993年的作品,與1990年的《宿命》、1991年的《變身》同為接觸醫學的長篇小說。《分身》含有推理與醫學成分,不過小說中灌飽了溫柔敦厚的氣息,看起來是很痛快,卻忽視了爭議性極大的畸戀部分。
- Apr 02 Thu 2009 12:45
殺意的累積─《放學後》
- Feb 21 Sat 2009 11:52
《迴廊亭殺人事件》─頭輕腳重的推理
《迴廊亭殺人事件》適合讀者:東野圭吾書迷
2008年秋季日劇「流星之絆」是深具偶像、推理與娛樂色彩的佳作,原著與改編後的效果與笑果讓這齣日劇大放異彩。日劇氣氛起頭輕鬆、結尾略為沉重,卻沒有「白夜行」、「信」的悲涼,非常適合東野圭吾的初閱讀者。
2008年秋季日劇「流星之絆」是深具偶像、推理與娛樂色彩的佳作,原著與改編後的效果與笑果讓這齣日劇大放異彩。日劇氣氛起頭輕鬆、結尾略為沉重,卻沒有「白夜行」、「信」的悲涼,非常適合東野圭吾的初閱讀者。
- Jan 14 Wed 2009 01:16
黑暗生存法則─《幻夜》
《幻夜》適合讀者:看過《白夜行》的讀者
在《白夜行》中,以桐原亮司和西本雪穗兩人交織的悲慘命運為首,他們一路在黑夜裡展開報復行動,無論被害者是不是有罪。桐原亮司親眼所見父親性侵女童而弒親,而西本雪穗促成母親自殺成功,他們的生命在11歲時交會,而其後的人生則一明一暗,桐原亮司實行犯罪行為,西本雪穗則帶著童年傷害讓身邊的人死於非命,一為執行者,一為策劃者,皆深懷被罪惡鞭笞的傷痛,避開道德法律的束縛,視人生路上迎面走來的人為敵人。
在《白夜行》中,以桐原亮司和西本雪穗兩人交織的悲慘命運為首,他們一路在黑夜裡展開報復行動,無論被害者是不是有罪。桐原亮司親眼所見父親性侵女童而弒親,而西本雪穗促成母親自殺成功,他們的生命在11歲時交會,而其後的人生則一明一暗,桐原亮司實行犯罪行為,西本雪穗則帶著童年傷害讓身邊的人死於非命,一為執行者,一為策劃者,皆深懷被罪惡鞭笞的傷痛,避開道德法律的束縛,視人生路上迎面走來的人為敵人。
- Jan 06 Tue 2009 22:19
當壓力成為殺意:《女人的殺意》
- Dec 12 Fri 2008 23:04
最純粹的愛情─《嫌疑犯X的獻身》
- Nov 28 Fri 2008 14:52
《骸之爪》:平凡的靈異故事
- Oct 11 Sat 2008 17:42
《惡人》─天秤的惡
- Oct 10 Fri 2008 15:01
《富豪刑事》:有錢天下無難事
- Sep 27 Sat 2008 14:19
《一的悲劇》:兇手與加害者
- Aug 05 Tue 2008 01:36
《紅樓夢殺人事件》:現代與古典的衝突
《紅樓夢殺人事件》適合讀者:好奇作者怎麼寫成《紅樓夢》推理版的讀者
中國古典小說存在「續書」,作者可能基於原著的熱銷、不滿劇情安排或者自信能另創結局,所以接小說而寫,特別是大部頭的古典小說,如《西遊記》、《金瓶梅》、《紅樓夢》等,不論後來的作者是將故事帶到悲、喜劇或是另創角色,後作的故事從未壓過前作,原先小說之特殊性,沒有模仿者可以打破。
中國古典小說存在「續書」,作者可能基於原著的熱銷、不滿劇情安排或者自信能另創結局,所以接小說而寫,特別是大部頭的古典小說,如《西遊記》、《金瓶梅》、《紅樓夢》等,不論後來的作者是將故事帶到悲、喜劇或是另創角色,後作的故事從未壓過前作,原先小說之特殊性,沒有模仿者可以打破。
- Jul 23 Wed 2008 02:20
《櫻樹抽芽時,想你》:老年奇想
- Jul 05 Sat 2008 11:51
《使命與心的極限》:醫格與人格的交融
- Jun 27 Fri 2008 14:44
《背之眼》:靈異象限的推理
《背之眼》:恐怖/懸疑小說愛好者
影集「The X-Files」曾經是家喻戶曉的科幻影集,曾被譽為史上第二偉大的電視劇(第一為星艦迷航記),但是題材可能殆盡,演員的私下不睦、酬勞分配不均也讓影集走下坡,除了後幾季編劇的不知所云,前幾季都是可看性極高的科幻劇。影集與電影中充斥的合理的懷疑,David Duchovny (大衛杜考夫尼)和Gillian Anderson(姬蓮安德森)分別飾演FBI的兩個探員,Fox Mulder與Dana Scully。記得第一集的衝擊在於男女主角對於真實的不同定義,Fox Mulder為牛津大學心理學系畢業(David Duchovny現實生活為耶魯大學畢業) ,Mulder喜好調查超自然現象的X檔案,讓他相信超自然的契機在於他少年時目睹他妹妹遭外星生物綁架,FBI為了監視難搞的Mulder而派Dana Scully做為搭檔,信奉科學即為真理的Scully,身為醫學博士,相信剖開人體、觀察數值、演算證據、推理過程才是信仰,但是隨著辦案的過程演進,她的懷疑論逐漸消失,開始相信搭檔所追求的這些超自然現象。
來源
看過「The X-Files」的觀眾可能會覺得科學與超自然現象未必就是兩個極端,它們可以共存於世,科學可以解釋很多現象,超自然現象可以讓人放棄科學不能解釋的部份,達到一個的結果,兩者是現象界轉變的兩種可能性。許多推理小說所追求的是科學與推理,甚至於人類心理變化的病徵來解釋許多恐怖現象;許多恐怖小說所呈現的是超自然現象與科幻,用許多科學方法來證明這非屬於世。拋開兩者的差異,科學與超自然現象也可以如「The X-Files」般完美結合,道尾秀介的《背之眼》就將兩者當成世界運作的轉輪,因此當一些讀者將《背之眼》與京極夏彥的《姑獲鳥之夏》相比,或是指出重疊性,就「靈」的分類分出蓄意產生的靈、知道某種情報而產生有靈存在的暗示、靈異的靈、精神病理的「附身現象」的靈、真正的靈,推向一個多數推理小說不能存在的結果─「靈異現象」。京極夏彥的小說縱然使用許多趨魔、附身、法力等屬靈異的題材,這些題材只是魔障,遮蓋住推理出來的結果,所以就作家的寫作信仰上就有極大的區別,實質的精神就已經不同,《背之眼》是認可科學與超自然現象的共存,《姑獲鳥之夏》則認為科學推理是找出答案的工具。
影集「The X-Files」曾經是家喻戶曉的科幻影集,曾被譽為史上第二偉大的電視劇(第一為星艦迷航記),但是題材可能殆盡,演員的私下不睦、酬勞分配不均也讓影集走下坡,除了後幾季編劇的不知所云,前幾季都是可看性極高的科幻劇。影集與電影中充斥的合理的懷疑,David Duchovny (大衛杜考夫尼)和Gillian Anderson(姬蓮安德森)分別飾演FBI的兩個探員,Fox Mulder與Dana Scully。記得第一集的衝擊在於男女主角對於真實的不同定義,Fox Mulder為牛津大學心理學系畢業(David Duchovny現實生活為耶魯大學畢業) ,Mulder喜好調查超自然現象的X檔案,讓他相信超自然的契機在於他少年時目睹他妹妹遭外星生物綁架,FBI為了監視難搞的Mulder而派Dana Scully做為搭檔,信奉科學即為真理的Scully,身為醫學博士,相信剖開人體、觀察數值、演算證據、推理過程才是信仰,但是隨著辦案的過程演進,她的懷疑論逐漸消失,開始相信搭檔所追求的這些超自然現象。
來源
看過「The X-Files」的觀眾可能會覺得科學與超自然現象未必就是兩個極端,它們可以共存於世,科學可以解釋很多現象,超自然現象可以讓人放棄科學不能解釋的部份,達到一個的結果,兩者是現象界轉變的兩種可能性。許多推理小說所追求的是科學與推理,甚至於人類心理變化的病徵來解釋許多恐怖現象;許多恐怖小說所呈現的是超自然現象與科幻,用許多科學方法來證明這非屬於世。拋開兩者的差異,科學與超自然現象也可以如「The X-Files」般完美結合,道尾秀介的《背之眼》就將兩者當成世界運作的轉輪,因此當一些讀者將《背之眼》與京極夏彥的《姑獲鳥之夏》相比,或是指出重疊性,就「靈」的分類分出蓄意產生的靈、知道某種情報而產生有靈存在的暗示、靈異的靈、精神病理的「附身現象」的靈、真正的靈,推向一個多數推理小說不能存在的結果─「靈異現象」。京極夏彥的小說縱然使用許多趨魔、附身、法力等屬靈異的題材,這些題材只是魔障,遮蓋住推理出來的結果,所以就作家的寫作信仰上就有極大的區別,實質的精神就已經不同,《背之眼》是認可科學與超自然現象的共存,《姑獲鳥之夏》則認為科學推理是找出答案的工具。
- May 30 Fri 2008 20:48
中規中矩的謀殺:《十一字殺人》
《十一字殺人》適合讀者;推理小說新手
以這幾年台灣翻譯的推理小說來看,《十一字殺人》實在不算高明之作,與現今的東野圭吾其他作品相較,《十一字殺人》也不是驚豔之作,《十一字殺人》充其量是代表作家創作早期的小格局作品,一場中規中矩的謀殺案,沒有意外的兇手、沒有兇殘的殺性,在內容、兇手、謎題上皆被東野圭吾其他推理小說遠遠追過。
以這幾年台灣翻譯的推理小說來看,《十一字殺人》實在不算高明之作,與現今的東野圭吾其他作品相較,《十一字殺人》也不是驚豔之作,《十一字殺人》充其量是代表作家創作早期的小格局作品,一場中規中矩的謀殺案,沒有意外的兇手、沒有兇殘的殺性,在內容、兇手、謎題上皆被東野圭吾其他推理小說遠遠追過。
- May 28 Wed 2008 00:57
性別弱勢者的選擇─《單戀》
《單戀》適合讀者:性別認同障礙者
也許是家人懷孕的問題牽動了一些想法,也才發現「性別」的問題比想像中都大。這個社會塑造了「兩性平等」、「兩性平權」的前提,但是要不要提出這個前提是個人心證。 就我個人而言,沒有對任一性別特別偏愛,然而在「性別」與「家庭」的衡量上,我卻走向我很不喜歡的觀念─「傳宗接代」,即使我不覺得家族香火只能由男性決定,我也不覺得族譜上掛上男性名字是正統,有時甚至覺得男性獨大的家族觀是待商榷的,然而和各種不同年齡的人討論到這點,不管是女性主義者或中性觀點者,多數人對男性獨大家族觀感到鄙視,卻也跳不出「傳宗接代」的牢籠。「傳宗接代」、「男性獨大家族觀」讓我很不欣賞絕對的男性與絕對的女性,而在我的觀感中,絕對的男性就是絕對的沙文父權,絕對的女性就是完全被否定的弱者。
來源
也許是家人懷孕的問題牽動了一些想法,也才發現「性別」的問題比想像中都大。這個社會塑造了「兩性平等」、「兩性平權」的前提,但是要不要提出這個前提是個人心證。 就我個人而言,沒有對任一性別特別偏愛,然而在「性別」與「家庭」的衡量上,我卻走向我很不喜歡的觀念─「傳宗接代」,即使我不覺得家族香火只能由男性決定,我也不覺得族譜上掛上男性名字是正統,有時甚至覺得男性獨大的家族觀是待商榷的,然而和各種不同年齡的人討論到這點,不管是女性主義者或中性觀點者,多數人對男性獨大家族觀感到鄙視,卻也跳不出「傳宗接代」的牢籠。「傳宗接代」、「男性獨大家族觀」讓我很不欣賞絕對的男性與絕對的女性,而在我的觀感中,絕對的男性就是絕對的沙文父權,絕對的女性就是完全被否定的弱者。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