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推理小說─台灣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感應》適合的讀者:期待張鈞見系列的讀

 從《別進地下道》、《網路兇鄰》、《超能殺人基因》到《修羅火》,與其說是既晴寫出一部部台灣推理小說,不如說是既晴創造出一個張鈞見系列。這幾本小說雖以推理打底,但是推理之外還有許多成份存在,作家試圖寫出一種雜揉的感覺。雖說雜揉,但是作者並沒有跳到無邊無際的範圍,摘取的題材仍被歸為一般推理小說使用的材料,創作甚至有向日本推理前輩看齊、較勁的意味。作家以台灣社會為背景,台味稍重的材料加上歐、美、日多方的推理創作累積體,產生了奇妙的化學作用,因此指稱為台灣推理小說只是個泛稱,張均見系列小說才是更精確的說法。

感應來源
新作
感應》中,作者嵌入心理學的材料,將謎團糾結細微的拆解處訂為人的心理層面,被害者的心理影響生理,因此被害者不只是被害者,可能同時扮演幫兇的角色,因為兇手就是從被害者刻意腐爛或脆弱的部份入侵,加速被害者被侵蝕的可能度與強度,這個部份就更深入以往在推理小說中常常談論到的「人心」,變成接近潛意識而非情緒的表現。許多推理小說集中於人心的潛移默化與情緒的累積,就好比皮膚的表皮、真皮、皮下組織三部份,情緒浮動就如同表皮上的附屬器,人心的潛移默化則為佔據最多的真皮,而潛意識則為皮下組織,而感應》則由潛移默化跨進潛意識這層。

Azucena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既晴是我很喜歡的臺灣推理作家,出身工科,擔任工程師仍不忘情創作,作品產量穩定,新作《病態》不減其作挑起驚悚的特性,不過這次的作品讓讀者驚訝,因為既晴的《病態》很變態。 

這本皇冠出版的小說試閱本其實看完有段時間了,只是不想在過年期間回去翻這本讓人頭皮發麻的小說,懶骨頭症狀發作到初五,想一想不能不動工了,上網查其他讀者對此書的感想,不出所料,大部分讀者不是覺得「《病態》很變態」就是覺得「既晴很變態」。形容作品作家「很變態」絕非貶抑,在這裡是褒揚,因為作品讓讀者看了不太舒服,就像傳言中的某幾部十大禁片,明明沒有太限制級的暴力、血腥畫面,就是讓觀眾感到噁心,此書有點史蒂芬金的味道,每次讀史蒂芬金的書都會覺得這位經典驚悚作家可能是天才不然就是變態,更大的可能既是天才又是變態,會讓讀者有從背脊一路涼上來的感覺,《病態》也有類似的效果,會難以忘懷他的文字,發揮點想像力更好,如果三更半夜一個人讀更棒。
 《病態》很變態的分成四則短篇,分別是〈異樣的皮膚〉、〈食人狂〉、〈寵兒遊戲〉、〈替身與跟拍魔〉四篇,這幾篇沒有關聯性,因此讀者也可以很變態的分成四次看完,或是異常變態的一次解決。

Azucena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某天頂著艷陽跑去師大附近閒晃,在華欣二手書店買到市面少見的既晴作品─《魔法妄想症》。 之前因為京極夏彥的《姑獲鳥之夏》網頁廣告迷人,遂沉迷於找尋京極夏彥的身家檔案,雖然至今《姑獲鳥之夏》一書才翻了幾頁,其書的排版奇特,閱讀方式讓我有點不習慣。之後又因為連結到推理小說同好的部落格,看到同好介紹夢野久作的「畸作」,於是在學校圖書館拿起了《腦髓地獄》來翻翻,看了沒幾頁就頭昏,《腦髓地獄》果真是「畸作」。這幾年推理小說頗為好評,書市推進許多改版或新作,推理小說五花八門,可用技巧繁複、結構龐大、人物眾多、背景厚實來添增推理小說的邊框,《姑獲鳥之夏》的注解知識性大有讀者讚賞,也有讀者大喊吃不消。有些推理小說裝飾成功,有些則產生落差,《魔法妄想症》對我而言,是既晴作品中的華麗之作,但也是富麗而不驚人的小說。

上次島田莊司來臺時,匆匆在誠品買了本《超能殺人基因》請既晴簽名,其實我並沒有很喜歡《超能》這本小說,但是因為架上的《網路凶鄰》、《別進地下道》、《請把門鎖好》早已被讀者搬光,為了簽名也顧不了這麼多,最後趁著既晴在旁與讀者聊天時,火速打斷要求簽名。以上這三本是我個人非常喜愛的,就華麗而言,《請把門鎖好》添加的旁枝素材也非常多,卻沒有擾亂整本小說給讀者的重力一擊,其書在結尾的筆法,絕對是絕佳的表現手法,就閱讀性、戲劇性都有爆發力,十足的驚悚劇化。

其他小說因為臺灣偵探張鈞見的現身,為作品添加許多類似於歐美、日本小說「某某偵探」、「某某辦案」系列的奇趣。 看完《魔法妄想症》卻湧上一陣失望,倒也不是此書推理成份落差太大,而在於身為讀者的我透視不到華麗筆下的「強烈動機」。我想越是龐大的推理小說,因為強烈的仇恨造成愈大的謎團,把這些迷團攪亂的兇手必定是先有全盤計畫,不過此書的醫學、心理學、藝術、天文學雜章沒有增加兇手的能量,而讓兇手更顯得朦朧、讀者更無頭,書中的兇手很難猜出,其中的枝節也猜不出兇手動機,整個故事像是先畫出迷陣,然後才是寫動機、推理過程,迷陣部份讓讀者叫好,動機、推理過程卻相對薄弱。

 去問人頭吧來源

法月綸太郎《去問人頭吧》也是類似作品,「那顆頭去哪了?」、「頭是誰的 ?」、「砍頭的用意?」被書中許多知識、學術性的敘述帶開,當然從中可以 看到推理外的世界、,甚至訝異推理小說家對學術的駁雜,但是魔術的本質在於炫擾觀眾的感官,而非讓觀眾不知其所事。

此書以「換頭魔法」這匪夷所思的奇術與精神層面的疾病相衝擊,與既晴的其他作品相較之下,《請把門鎖好》絕對出色許多,於此看到作家個人的純熟與成長,也讓讀者我思考到,推理小說的要點是在讓讀者推想、驚奇、恐懼還是作者才華的表現?這個問題沒有答案,我想是前三者的用意才深刻。 

Azucena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既晴的著作有《超能殺人基因》、《網路兇鄰》、《請把門鎖好》、《別進地下道》等。

《網路兇鄰》、《別進地下道》兩本書中,就覺得作者不像在寫推理小說,其中的分枝資訊太多,來自網路上的謠傳、世界各地的民間傳說、類似《哈利波特》中的黑魔法、巫術、魔術、靈異事件,像是融合台灣式的陳為民軍中鬼故事以及倪匡式的奇想,我是覺得歸類成科幻小說或驚悚小說比較符合,因為書中主角私家偵探張鈞見本身已經具有感應能力了。

在閱讀日本或歐美系的中文翻譯推理偵探小說有時會遇到問題,像是無法設身處地、翻譯問題,例如看賀寧曼凱爾的《無臉殺手》時會被譯者筆調和主角環境拉開,形成推理過程和故事背景難以相容的兩條平行線,而損失如閱讀宮部美幸《模仿犯》對社會型態轉變而引爆犯罪的深刻同情,而以中文創作的作品可巧妙的以台灣社會為背景,以台灣人的步調做想像,例如《網路兇鄰》中的網路犯罪、《別進地下道》的颱風過後,虛實交錯的情節成功的造成讀者的恐懼,因為沒有翻譯的侷限距離,因為貼近讀者所以真實的恐怖。

另外是我個人的看法,作者似乎特地讓故籠罩在非科學能解釋的事件下,當然最後都會有科學能解的合理說法來混淆非科學內容,不過卻很清楚的表達出:很多事情不是只有科學能解決。

《請把門鎖好》

此書的推薦序寫到倪匡的評語:「不看到最後,不知道結果。而這篇小說卻是:即使看到最後,還是不知道結果!」因此《請把門鎖好》並沒有完整的結局,無論是鍾思造和夏詠昱的死亡、湯仕敬的身分、吳劍向的妄想症、書中第一人稱作者的自述,究竟是被黑魔法的施咒所為,還是得妄想症的吳劍向所捏造,或是從頭到尾都是陷入壓力危機和婚姻困境的作者所幻想的故事,這幾種結局皆有可能,也可以帶出不同的情節,可依不同發展變成奇幻、驚悚、社會型小說,而且故事中有故事。

在契子中提到「夢」與「潛意識」形成的「魔法」,我認為這是暗示書中做者已經呈現失眠、精神不穩定的狀態‧在世俗評論、名利糾葛的影響下,書中作者的「住院休養」傳達了作者精神”也”不正常,因此書中最後半頁以上的「我並沒有妄想症,我只是把門鎖好」的句子,可能是作者發病後的瘋狂。

書中只有二個人物角色是存在的,一是吳劍向,一是《別進地下道》提到的「嗜骨餓魔洪澤晨」,洪澤晨是於其他作品中真實出現的角色,在這本書中是用「嗜骨餓魔洪澤晨」來當做地獄惡鬼的形象,因此洪澤晨變成了關鍵,究竟是吳劍向因為辦案受到刺激而產生妄想編撰,還是書中作者對吳劍向所說故事產生聯想。更有可能的是兩人都進醫院治療,《請把門鎖好》的劇情是經由兩人的病況所鋪陳的,可以說是精神病患腦中世界的狂想,已經陷入歇斯底裏的崩潰絕境,因此「請把門鎖好」的深層意義是杜絕外來資訊干擾,一切由自己腦中思考運作的病態,也許就是病患已經把與外界連結的線路切斷,只活在自己構化的世界中。

 《超能殺人基因》

在誠品敦南店將《超能殺人基因》看完,略覺得失望是因為這本書沒有多提到「超能」,只有「殺人」。

既晴的作品在以往是籠罩在黑魔法、魔術的光怪離奇中,寫作特色在驚悚、科幻上展露無疑,尤其他出身理工背景,融合現代科技元素猶如麥克克來頓寫《奈米獵殺》般的得心應手,也因為是理工背景,故事環節撲朔迷離,又有整體規律性,書中偵探張鈞見宛如是作者理想的化身,他有情、有謎、有第六感,的確是台灣新小中很有特色的男主角。

《超能殺人基因》也許是既晴想突破魔法的階段,即使書名、書序給人一種科幻的謀殺案驚喜,不過實際上作者回歸「本格」寫法,著重在張鈞見的精妙推理,書中以利益糾葛的謀殺為主軸,但是以「基因工程」的背景把隱藏的殺機遮掩住,很明顯的會把讀者帶往變種人類的方向走,其實只有人性的貪念存在而已,也因為只有貪念,失去了作者往昔的驚悚成分,比起前作略為失色。

書中提到張鈞見喜愛亞森羅頻的形象,也在前幾本略有提到,不過這本顯然將作者的欽慕也表達出來。亞森羅頻比福爾摩斯多了點神秘性,可能是將頗符合福爾摩斯形象的呂益強和亞森羅頻形象的張鈞見做了對照,當然呂益強身邊沒有華生,他也不會信任華生或任何人。

有不少讀者建議既晴回歸「本格」,我個人看法卻不一樣,既晴的「魔」、「怪」就是他寫作的特色了。

 

Azucena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的推理小說新書不少,如東野圭吾的《嫌疑犯X的獻身》和改版之作《宿命》、《惡意》等;島田莊司的《龍臥亭殺人事件》;台灣推理界的既晴新作《修羅火》。對我這個推理入門者而言,總覺得閱讀進度永遠追不上出版速度。

東野圭吾的《嫌疑犯X的獻身》看了三分之二,以上新書看完的是既晴的《修羅火》。既晴是我很欣賞的一位作家,是一位在作品中能融合工作與興趣的人。

台灣出生理、工科系走向文藝的作家不少,應用邏輯、科技、理性思考的筆法會比多數純文學的作家多了知識感、現實感,這些出身理、工的作家與走純文學的作家相較之下,運用文字的能力也沒有低多少,只是使用的方向不同,當然有人會蔑視所謂廣泛大眾文學中的推理、科幻、武俠、愛情小說,而將所謂正統文學的純文學地位抬高,不過幸好這幾十年來,一些台灣文學史的評論者的眼界擴大,能包容各種作品,不論是酷兒、女書、情慾或科幻都可見其文字能量。

回到主題,既晴其實可以算是一位閱讀純文學但是樂於創作大眾文學的作家,相信這樣風格的作家不少,但是守著自己圈子的純文學作家也不少,不論作品好壞,著實不能小看大眾文學的力量。

台灣推理閱讀多是來自日本、英美甚至是俄國,台灣早期雖有部分推理作家,但是相較之下並不大眾。既晴的推理小說對現在多數人而言可以是個新嘗試,也許很多人會看不懂英美推理小說中的幽默、分不清本格推理和新本格推理,甚至講得出口的推理作家可能只有柯南道爾、克莉絲蒂、艾勒里昆恩,聽過的推理小說可能只有福爾摩斯探案、XYZ系列、東方快車謀殺案等大作,這些都無妨,屬於台灣推理小說界的既晴,也許會讓讀者感到親切。

既晴作品中運用的是屬於台灣社會的問題,如同宮部美幸處理日本社會問題使用經濟蕭條後的人心險惡,既晴使用的議題是臺灣網路交友氾濫問題或是颱風造成的地下街淹水問題,更貼近台灣的是場景描寫,書中會有台北捷運、科學園區、微風廣場,由英美日作品翻譯造成的文化隔閡在既晴的作品感受不到。

新作《修羅火》探討到台灣社會敗壞,所用解決方法該是循循善誘還是徹底毀滅的議題,這類覺醒性話題偍在不少作品、電影中都看的到,如小說《大逃殺》和電影《Batman Begins》都有類似鋪陳,日本成人黑暗與治安超級差的高譚市畢竟不是臺灣上演的故事,《修羅火》才有那帶著娛樂性質的反思小說意味。

在閱讀《修羅火》時,可以聯想到國安局、核彈、中東人士、美國地位的敏感話題,小說中有些佈局是現實中的新聞,或是現今台灣的處境,脫離推理科幻面來看,也許有讀者會感到不快,不過這些才是現實。


Azucena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從看了《網路兇鄰》,既晴的作品已經被我推薦給好幾個人了。如果要講出新生代的理工人作家,既晴和九把刀可能是兩位受到矚目的作家,剛好他們的作品都很另類,或是說他們冷靜預謀的腦袋在細密科學的的調教下,那種穩健的自信筆鋒,令人看了心折不已。

既晴的《獻給愛情的犯罪》是將重點放在校園生活裡,雖然生活範圍極小,不外乎是高中、大學、補習班、社團,但是小範圍並沒有侷限到他的推理寫作能力,而且顯現出對他人的仇恨往往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兇手常常在這些小事裡鑽牛角尖,轉眼間繞到了死胡同,他人的生命和死亡就輕易的被操縱了。

在書中的〈考前計劃〉、〈復仇計劃〉、〈鴦歌〉、〈我的愛情與死亡〉就是以學生對成績、愛情的恨情仇為仇殺目標,在〈考前計劃〉中,我覺得可能是既晴對自我求學生涯的一種感慨,想像也許自己的身旁也有那種看自己如眼中釘的資優班學生,一再比較成績到比較你我生存價值的偏激份子,或者是對學生生涯的一種想像。〈鴦歌〉與〈我的愛情與死亡〉帶出後來出現在張鈞見系列中的呂益強刑警的初顧茅廬,很可惜對他的個性養成沒進一步描寫,我對呂益強的興趣還高過偵探主角張鈞見。

從大學的作品到現在的熟稔,既晴的進步有目共睹,很佩服他是從推理小說的根慢慢挖掘,不管是歐美、日本還是台灣推理界,從創作到理論,很難想像他是一位忙碌的科技產業工作者,卻也見到因為這樣的行業,給了他更多獲取科技新知的機會,在書序王蘭芬寫下與既晴的相遇過程,幽默的帶出既晴的私下面貌,一位始終對推理有無限愛戀的人,也可說是他的「獻給推理的愛情」。

Azucena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