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和「行」向來是哲學討論的重點,也牽扯到「心學」、「理學」間的分歧,究竟人是「知而行」還是「行而知」,是不同人格的自我醒覺,不過在「知行合一」一路上,真沒有多少人能坦蕩蕩的走過。 

跳躍到九一一事件,這件粉碎美國人堅強自信的攻擊行動,彷彿也給美國人一擊當頭棒喝,許多美國人開始對人種有了新認同,只要是心向著美國的即是美國人,不論原生膚色是白、紅、黃還是黑色,不論他的母語是英語、西語、中文還是地方方言。九一一事件就像敲起醒鐘,突然把血源一路打通,「地球村」的意象和以往的環保意識一樣鮮明,可惜諷刺的是,只有在世紀大災難發生時,人類才會感受到人性的「知」、「行」相依。 

在電影《衝擊效應》中,狠狠的玩弄「種族歧視」敏感話題,連該次奧斯卡獎頒獎典禮的主持人也忍不住尖酸的問台下影星:「台下誰沒有參與電影《衝擊效應》的演出?」贏得台下影星的捧腹大笑,意思是誰都沒有放棄去「種族歧視」,只是程度高低的差別。很多影評人和觀眾說此片太過誇張,表示目前除了口語習慣、先入為主的觀點外,「種族歧視」純然是缺乏自信者的挑釁,不管此片表現過度放大還是說明事實,我卻看到同種膚色、血源相近的種族吵的更兇,出現在美加、歐洲、紐澳甚至台灣。 

《梅崗城故事》早已在許多著作中被提及,除了「種族歧視」議題外,讓讀者著迷的可能是作者哈波.李(elle Harper Lee)和柯波帝(Capote)的友情,透過《梅岡城故事》中的童年生活,極容易聯想到作者對自己現實生活和書中角色的連結,作者稍稍透露了自己早已不甘於平凡的心性,似乎也巧巧的把童年玩伴的形象融入書中。 

《梅崗城故事》中的「種族歧視」其實很簡單,透過孩子的眼光,清楚看到認定「黑人是罪犯最佳人選」的歧視法則,彷彿膚色也會沾染到良心,無辜又身分低賤的黑人不管選擇對抗還是默默承受,最終結局都是死亡,流盡的「黑血」讓四週的人也遭受魚池之殃,書中女主角思葛的律師父親因為替黑人辯護,成為全鎮公敵,「種族歧視」的骨牌效應隨之而來,作者不是要向讀者說教,而是用孩童真心、直線的思考模式,孩童不解為何「種族歧視」的單純,巧妙的遮掩複雜成人世界的語塞。 

用現在的眼光看來,「種族歧視」除了更加複雜外,「歧視」的型態與日俱增,跨越的種族藩籬,「歧視」已經是全民運動,包括行事風格的、思想的、外在條件的、同儕認同感的、自以為是的,然而多數人都知道這不好,但是只有「知」的層面,問一句:「有誰沒在演《歧視》系列電影的?」只是主角、配角和插花的分別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zucena Chang 的頭像
    Azucena Chang

    Buen viaje 阿蘇的閱讀與怪獸,偶爾還有自助旅行

    Azucena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