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華文創作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靈魂擁抱》適合的讀者:對此書期望不是很高的讀者

 讀完《靈魂擁抱》後,與許多讀者一樣,對小說有一個疑問,這個問題就是:「《靈魂擁抱》真的是侯文詠的作品嗎?」因為《靈魂擁抱》讀起來是很不像侯文詠的長篇小說風格。從侯文詠的《白色巨塔》、《危險心靈》兩部長篇小說開始,作者從溫馨、感人的頑皮故事跨入社會,以文字證明光亮的角落還是有黑暗,且黑暗如影隨形,有明就有暗。
靈魂擁抱來源
《白色巨塔》、《危險心靈》兩部故事都模糊了黑白、明暗的差異,深入探討角色們的感受,於是這些角色的感受成為震力,最終觸及了讀者的內心深處,喚起讀者同樣的莫可奈何。《白色巨塔》寫權力鬥爭下的屈服與無奈,《危險心靈》探討制式教育下的困惑,這些議題不論是否為作者本身的社會觀察,不論是否有沒有給予讀者一個解決方式,兩部小說都是相當不錯的社會寓言。 

Azucena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鵠奔亭》適合的讀者:對歷史小說有興趣的讀者

 鵠奔亭》是結合史事與靈異色彩的小說,雖有其中加入了聊齋般鬼魅幽冥的離奇案件,實際上還是以說史為主軸。作者史杰鵬將主角何敞設定為「我」,經由「我」表達出對已逝之人的思念,又利用貶謫這個強大又含怨的事件,寫出很不一樣的官場生態。不管《鵠奔亭》的歷史題材的來源為何,《鵠奔亭》的確是融入了些許推理情節,使小說稍稍脫離了沉重的歷史氛圍。
 鵠奔亭 來源
故事的焦點在主角何敞身上,他因為得罪高官所以被貶為交州刺史,在貶謫的途中,正因留宿於鵠奔亭而巧遇了蘇姓一家。後來在何敞到達交州後,才發現蘇姓一家與蒼梧君祖盜墓案有關,在追查盜墓案的同時,又牽扯出何敞年輕時的往事與故人,當他知曉現實與往事的交集處時,發現他最大的敵人並非權臣惡官,而是圍繞在他身邊的人,因此他要找出他身邊的惡人,不只是為已逝之人報仇,也為自己壞死的一部分伸張正義。 

Azucena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了。」─出自〈金鎖記〉

宿命無限輪迴,男人重複著男人的命,女人跟隨著女人的命,跳不出如影隨形的寂寥月亮。當然這裡是說女人的命,油麻菜籽般的遮掩,如廖輝英寫出女人在傳統與現代的重疊,蔡素芬的女人從鹽田到臺大校園,朱少麟的女人徘迴在雙性慾求裡,無論女人往哪裡走,是選擇廚房還是商場,總有婚戀的痕跡。蕭颯所面對的外遇議題,李昂故事中的婚姻悲劇,袁瓊瓊對賢女的透徹,蕭麗紅的婦道迷思,蘇偉貞的女身呢喃,周芬伶的父權刑軀,這些故事似乎沒有一個屬於公主與王子的幸福故事,這些女人總是浸在無形之改中。 

若是記得Nicole Kidman飾演的吳爾芙,慢慢走入水中讓自己溺斃的畫面,或是記得Julianne Moore坐在廁所中的眼神,其實就可當作〈金鎖記〉社會層面的畫面呈面。 

〈金鎖記〉是張愛玲膾炙人口的一篇短篇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相較之下較沒有所謂的張力,也許〈紅玫瑰與白玫瑰〉是張愛玲描寫男人遊戲紅塵心態最傑出的一篇,也許〈傾城之戀〉是刻畫兩性間矜持與情慾綻然最傳神的一篇,但是兩篇與〈金鎖記〉的角色一比,佟振保、白流蘇也只是平凡人間的平凡人等,七情六慾一切隨著軌道行走,很像人,像個真人。 

很多評論家試圖解析張愛玲寫曹七巧的動機,究竟是海派作家內看到的女性主義硝煙升起?還是個紅樓後繼融入時代的家族模仿?看張健、水晶的評析,鎖住七巧的階級、傳統的家長,於是曹七巧的眼淚、曹七巧的年歲、曹七巧的情性,都越來越不像人,女性讀者很難不同情七巧,男性讀者很難不討厭七巧。 

耳熟能詳的〈半生緣〉,或是其他篇章,男人總是風流倜儻、玩世不恭、用情不專、紈褲子弟,舉凡花心、外遇、強暴、壓榨到抽鴉片、賭錢、揮霍家財的惡習,在張愛玲的故事裡,這樣的男人佔去多數,習慣寫男人的惡,偷偷的放入一篇〈金鎖記〉專寫女人的惡,曹七巧的惡雖有原由,同情卻難。七巧嫁給得了軟骨症的丈夫,在夫家三個兄弟妯娌間左右逢迎,目的不由分說是因為貧與錢,直到自己與兒女與夫家分家,她用夫家待她的方式對媳婦芝壽、女兒長安,芝壽與妾的爭寵似乎象徵家族的鬼魂,女兒長安與世舫的情意終斷宛如七巧與季澤的情絲宛曲,七巧是長安,七巧也是芝壽,一如The Hours不同時代的三個女性,The Hours是Mrs. Dalloway串起的,連接起〈金鎖記〉的是女性命運,七巧的「瘋女」形象跨世代,一個自返因果的不甘女人,「平扁而尖利的喉嚨」是為了製造自娛的傷痕。

張愛玲看到的月亮、看到的上海,正如「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悽涼」,張愛玲可能會朝來人吐一口菸、看也不看一眼的走過,可以避人,讓來人化作煙霧中,她的步子卻是躲不過那時女人的共同命運。

Azucena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永平是我極喜愛的華人作家,會接觸他的作品是因為作家蘇偉貞在課堂上推薦用書─《說20家》,因而讀了一篇李永平的作品─好一片春雨。 

之後看過《吉陵春秋》一書,更能感受到他處在異地和思鄉的情懷,特別的是他是婆羅洲人,來到台灣台大讀書,在兩個完全不同的時空中,李永平卻找到華人婦女共同的記憶。他自稱是"浪子文學",小說有原鄉異地的語言,還有屬於南洋男子的流浪所感。 

書中有幾篇小說是我相當推薦的,像是〈萬福巷裡〉、〈日頭雨〉二篇,作家將小說的起承轉合搭配的相當好,又與另一篇〈好一片春雨〉形成驚悚的感覺,而小說中的女性各有不同的命運,在長笙等女性的悲慘背後,帶出 一點因果報應的種子。〈好一片春雨〉是我覺得拿捏小說氣氛中相當好的,似乎可以看見地痞流氓誘拐婦女的嘴臉,而經典劇情就是不帶出那位被誘拐女子的下場,那位女子卻就在〈日頭雨〉中巧巧的出現。

 ps:李永平翻譯很多作品,譯作包作《紙牌的祕密》、《聖境預言書》、《大河灣》、《幽黯國度》等等。《大河灣》、《幽黯國度》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波爾的著作。

Azucena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