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琳史勞特 (Karin Slaughter)筆下的世界,有點誘人但不甚討喜。幾年前由臉譜出版的「格蘭特郡」系列的《盲視》與《蘿莉的祕密》,小說就像恣意噴灑血漿的電影,可以看到斷隻、殘骸還有女性角色驚懼的臉龐,尤其以《盲視》為最賣弄暴力的一部小說。《盲視》這本小說中充斥殘忍和暴力的相關描述,讀者明明知道小說文字是連結作者筆下文字與讀者想像而被賦予生命,然而這本小說無疑就像文字版的暴力電影。就社會寫實的角度,《盲視》也許寫出了類似或者可以比擬犯罪現場的實景,重劃了人人不忍卒睹、遮口欲吐的畫面,但是不少讀者不喜歡這樣的描寫,在作者筆下,受害者(百分之99是女性)好像是在市場待顧客挑選的肉類,非要剃完骨、抽光血才盡到這個角色「生前」的職責,甚至有讀者認為這是另一種剝削女性受害者與宣傳暴力的方式。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我能體會為何作者要用盡氣力書寫暴力的用處,作者很清楚她得用最暴露的方式讓讀者瞭解到受害者的痛,如果只是輕描淡寫過去,沒有人可以體會暴力所在。
目前分類:推理小說─歐美 (38)
- Nov 07 Wed 2012 08:11
重新詮釋暴力─《虐殺三聯圖》
凱琳史勞特 (Karin Slaughter)筆下的世界,有點誘人但不甚討喜。幾年前由臉譜出版的「格蘭特郡」系列的《盲視》與《蘿莉的祕密》,小說就像恣意噴灑血漿的電影,可以看到斷隻、殘骸還有女性角色驚懼的臉龐,尤其以《盲視》為最賣弄暴力的一部小說。《盲視》這本小說中充斥殘忍和暴力的相關描述,讀者明明知道小說文字是連結作者筆下文字與讀者想像而被賦予生命,然而這本小說無疑就像文字版的暴力電影。就社會寫實的角度,《盲視》也許寫出了類似或者可以比擬犯罪現場的實景,重劃了人人不忍卒睹、遮口欲吐的畫面,但是不少讀者不喜歡這樣的描寫,在作者筆下,受害者(百分之99是女性)好像是在市場待顧客挑選的肉類,非要剃完骨、抽光血才盡到這個角色「生前」的職責,甚至有讀者認為這是另一種剝削女性受害者與宣傳暴力的方式。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我能體會為何作者要用盡氣力書寫暴力的用處,作者很清楚她得用最暴露的方式讓讀者瞭解到受害者的痛,如果只是輕描淡寫過去,沒有人可以體會暴力所在。
- Sep 20 Thu 2012 06:19
當罪惡成為生活必需品─《心囚》
《心囚》適合的讀者:喜歡《沉默的羔羊》系列小說的讀者
乍看之下,《心囚》被太多傑作所侷限,因此有所不足。在湯瑪斯哈里斯所寫的《沉默的羔羊》系列小說的光環底下,要創造另一個「傑出」的殺人魔實在不易,且作者打破性別使用慣例,以女性替代男性,使寫小說、創造角色的難度難上加難。這不是性別歧視,但是女性的確有很多受限之處,不過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女性殺人慣犯更難被掌握,因為她控制他人,納他人為殺人工具。
即使作者本身無意與《沉默的羔羊》系列小說並列,但是讀者初讀這本小說時,就算不被任何閱讀心得、評價所影響,直覺的反應就拿葛蕾茜與漢尼拔萊克特博士相比。漢尼拔博士被塑造成有別於同類型小說男主角所代表的追兇、正義及懲惡身份,但是他卻是系列小說中的主要罪犯與男主角。如果要以辭彙來形容漢尼拔博士,可能是一片空白,因為用殘暴、嗜血、性格扭曲已不足以形容漢尼拔博士,這些形容詞太普通,只能指涉一小部分的他。定位於模糊地帶的他,與FBI的幹員克麗絲史達琳的曖昧在小說和電影中佔去一小部分篇幅,他們之間雖沒有過多的接觸,只是用言語交流代替調情、交往等男女間的情感表達方式,事實上他們已是互相依存的「伴侶」。
- Sep 27 Tue 2011 21:59
血,本無罪─《血之罪》
《血之罪》適合的讀者:犯罪小說的入門讀者
如果單以犯罪、推理成分來審視《血之罪》這本小說,可能會覺得此書平淡過頭,甚至缺少激發腎上腺素的敘述,甚至連文字都染上北方陰冷沉鬱的氣息,很難感受到書中主角、配角藉由文字透出的情緒。再者,《血之罪》一開始就帶出混亂的劇情、旁雜的支線,如果作者無法自圓其說、理出頭緒,這本小說的敘述會更疏離作者原先想要書寫的氛圍。
當然,作者並沒有讓這場可能的寫作災難蔓延開來,他確實在短小的篇幅中將看似平行線的多個案件梳理成一條直線,也沒有加入過多的牽強。在作者的筆下,這條直線串連起年老的加害者、逃婚的新娘、 被害者的遺族與主角的親人,這些角色並不是線上剝離的線頭,而是在同一條線上過去、現在的推演,旁人看不見的原因只是這段歷史太過黑暗,當事人不敢啟齒,而且她們也知道嘶聲力竭的結果不是平冤昭雪,而是換來嘲諷與活該的浪潮。在被害者的那個時代,禁聲可能是逃避受害的最佳法則,因此,她們選擇將聲音藏起來、把記憶鎖起來,用時間來換取療傷的機會,但是歲月也許能遮蓋傷口,遺留下的血緣關係卻是永遠的羈絆。
- May 31 Tue 2011 16:49
穩穩開始、平平結束─《重返人間》
要讓小說一氣呵成並不容易,首先要能掌握起承轉合,還要抓穩故事張力,最後還要平衡小說頭尾,以免頭重腳輕。許多小說都有一個接近完美的構想、高分的開頭、及格的敘事技巧,然而常常卻在某處坍落,造成故事的小小缺陷。
《重返人間》的確有一個有令人驚豔的開頭,道盡了深層的恐懼。寫到人走到絕處、不惜放下一切的悲慘情況,讀者可以讀到人為了生存而把尊嚴棄為敝屣,只換得一絲絲生存的機會,即使這些人都知道他/她們的哀求只是加害者暴虐的興奮劑,甚至加速了死亡的前奏曲。生命在這本小說中,被當作一種廉價、卑賤的物質,事實上,某些生命也是如此被對待,因為這種過份誠實的敘述有如地獄的景象,小說文字就如同惡魔哨音,領著讀者接近地獄。

- May 05 Thu 2011 16:23
雙線不敵變形─《馭電人》
看完《馭電人》後,產生了一個疑問,就是傑佛瑞‧迪佛的林肯‧萊姆系列是否有必要做出如此重大的「轉變」?這個「轉變」牽涉到小說結局,所以不明寫,但是如果照著這個「轉變」寫下去,變異的不只是林肯‧萊姆這個角色,也許後續的故事也會變質。
也許將小說中的改變看得太過嚴重,畢竟這只是故事,但是這系列所累積的記憶已經深深附著在讀者的腦海中,這樣的扭轉也許會破壞某些故事之所以繼續的關鍵。關於林肯‧萊姆系列的關鍵自然是癱瘓後經歷的掙扎,林肯‧萊姆曾經思考過自殺、安樂死以及風險極高的手術,最後還是選擇以職業取代煩惱,以忙碌忘卻他已成廢人的事實。正如小說所述,他只剩一顆頭腦是他可以控制的,就得讓頭腦無限擴充,他受限的身體是被鎖在宛如實驗室的家裡,但他腦中卻得畫出最精細的犯罪場域,在那場域他能做的就是在合理假設的前提下,找出最符合實情的可能。因為他無法親臨犯罪現場,所以得找搭檔或下屬代替他前往,找一個可以當作他的手腳的親信,所以莎克斯不只是他的女友,還是他的腿、他的身體,這樣的搭檔自然是現實中不可能的,但是小說的好處就是可以設下這樣不合理的劇情,也因不合理,這系列就因殘缺而有趣。
來源
- Mar 21 Mon 2011 09:26
只有壞還不夠─《下流秘密俱樂部》
推理、驚悚小說作品忌諱破綻百出,留下一堆瑕疵讓讀者發現,因為推理、驚悚小說主要不是在展現文采辭藻,而是故事性的邏輯與合理,是要留給讀者一個立即且強大的閱讀印象,因此在鋪陳故事的同時,應該回去檢視故事經緯間的破洞,好將那些過大的缺漏處修補起來。
《下流秘密俱樂部》的命題會帶給讀者一個鮮明的印象,而且是針對一些踩在他人屍體上前進的多面名人。當這些名人被冠上的道德評價壓過他們本人的生命價值時,就可以看到變形、殘忍的價值觀被發揮得淋漓盡致,因此這些名人需要一個道德減壓的出口,好讓他們可以面對生命歷程的不完美。由小說內容還可以發現,作者要表達的是骯髒與過去的必要集合,不夠聳動、不夠驚天動地的歷史還不算此類裡。

- Oct 03 Sun 2010 20:51
有夢不一定最美─《漂離的伊甸》
泰絲格里森(Tess Gerritsen)中譯作品《貝納德的墮落》、《莫拉的雙生》兩書無疑都是有著崇高理念的著作,但是對她的著作並沒有很深的印象,一來是對她的作品還沒有形成熟悉的印象、二來是兩書離你我稍遠了些,所以在推理或驚悚小說中,她可能不是前幾名,但是她的確是個憤憤不平的社會觀察著。閱讀了《漂離的伊甸》後,逐漸可以看到她想累積、想呈現給讀者的面向。她想透過醫療系統的漏洞、人口走私的猖狂來寫大家都知道也確實存在,但是很多人選擇看不到甚至變成加害者的世界失衡狀況,這是在世界貧富不均問題下的一個支流,支流分向亞洲,包括台灣。

美國在台協會的2005年到2010年的人口販運問題報告中顯示,台灣政府在打擊人口販運上有所進步,事實上有些過份明顯將外籍女性當做商品任消費者選購的婚姻仲介業與買賣型婚姻已經減少許多,但是台灣政府還未顧及透過招聘機構及仲介掮客的外籍勞工人權與工作權,而這些勞工不止是被強迫勞動,還有一部分是被仲介業或人蛇集團以毒品、金錢、護照扣押控制人身自由,進行賣淫或是勞動剝削的行為,使這些從事非自願勞役的外籍勞工無法圓夢。台灣的人口販運問題報告寫得詳實,可以根據這份腳下土地的血書,看到一個個外籍勞工尋夢的縮影,甚至可以挪為《漂離的伊甸》的故事背景,只是將時地物轉變為白俄羅斯、美墨邊界與美國境內的人口走私問題。
- Sep 18 Sat 2010 13:08
殘缺的愛─《人魚之歌》
《人魚之歌》未出版先出名,部分是因千禧年三部曲作者史迪格拉森《龍紋身的女孩》中男主角布隆維斯特的喜愛。除了對於作品的推崇,千禧年三部曲與《人魚之歌》都有一種因存在著「缺陷」而凸顯出的魅力,使他與她離書中那些變態殺手更近一些,這種凸顯醜陋的被虐性格,使主角身心達到與兇手一致的位置,與其它那些描寫酗酒、婚姻破碎、偏執暴躁的主角一樣,都因不全而迷人。

不管是生理還是心理,讀者都喜愛破碎的主角。莉絲貝莎蘭德與東尼希爾的「缺陷」自然不能相較,小說中的描寫「愛」與「恨」的深度卻有類似之處。如果說寫莉絲貝莎蘭德是以男性作家的身分來寫一種露骨但真實的常態,是以穩當的筆調寫普遍男性心理深處對女性的歧視;寫東尼希爾就是以女性作家的位置站在高處以鄙視的態度看待男性,以激動的筆法寫出男性對女性的需求。這樣的區分,似乎使《人魚之歌》的評價不似千禧年三部曲這般突出,但深層與表面並非高下之分,而是角度不同。當然,千禧年三部曲還有一些更特出的點,使小說更接近社會觀察者的娓娓道來,讓小說浸淫在一種獨特的氛圍中,相較之下,《人魚之歌》則類近一般大眾讀物,以最快的速度報導出讀者想看的內容,促成天時地利人和的快速發展,加速發酵「愛」與「恨」的各種氣味。
- Oct 01 Thu 2009 01:07
記憶就是一場惡夢─《惡夢》
在很多小說中,正、邪是絕對立的兩方,透過作者對於正義與邪惡的詮釋,才能看到生命中難得可貴的犧牲與正義感。還有一些小說,正義、邪惡相互滲入,變成好人有惡相、壞人有光明的一面,在這些不能量化的價值觀裡,難以參透正與邪的數值。因為不能以數量與比例呈現,就寫人物偶來的壞心與好意,或者寫內心的掙扎驚惶,以此表現正邪中的模糊地帶。
《惡夢》是一本將惡人置於模糊地帶的小說,寫惡人出獄後重見天日的慘況。小說套用一人犯罪、終生犯罪的普遍世俗觀,表現出罪人無法脫離過往的窘境,意即當一個人想繼續往前走時,卻時時被冠著年少過錯的枷鎖,他的腳步自然蹣跚,於是他的過去和未來都是一場無法醒來的惡夢。
來源
《惡夢》描寫兩名少年被控性侵害與殺害少女而入獄服刑,因被害人眾多,時間地點疑點眾說紛紜,於是案件未能結案,留下了不能解釋的巧合,這對於被害人家屬無疑是痛上加痛,所以被害人家屬在13年後其中一名少年犯唐納假釋出獄後,討伐並揚言以暴制暴,再加上一樁類似命案再次發生,唐納開始被過去與現在追逐,再次墜入無底深淵裡。另一方面,當初辦理這件案件的法蘭克埃德,退休後卻陷入沒有找到被害人的自責中,退休後的他決定將不論是生還是屍體的被害人帶回她父母面前。
- Jun 13 Sat 2009 00:08
邪惡的主線與支線─《莫拉的雙生》
專業人士寫出來的非專業小說向來充滿驚奇,作家可以在專業上加入許多虛構與花邊,讓讀者誤以為這是袒露專業,然而作者做到了真實、虛構間的分際,也滿足了讀者的好奇。泰絲格里森(Tess Gerritsen)所寫的《貝納德的墮落》大放異彩,她的專業領域使她的小說多了許多真實內幕,甚至引起真實團體的反彈。
《貝納德的墮落》一書製造了「人體器官移植」與「醫院自活體摘取器官施行移植手術」交集下的模糊地帶,帶起討伐不遵守醫療道德醫者的聲浪,也引起美國「美國器官移植協調人協會」的抗議之聲,原因都是因此書太過真實。小說中的爭議是道出器官捐贈技術被財力操控,且這些器官販賣者從中層層剝削得利,不知情的人白白失去了器官,甚這喪失了自由與生命。《貝納德的墮落》帶出現世的不公與殘酷,生命誠可貴但是權錢能夠買賣生命與肉體,此項嚴厲的指控重重指責醫療制度中的闕漏。

繼《貝納德的墮落》中譯上市後,《莫拉的雙生》再次吸引讀者的駐足。《莫拉的雙生》描寫女主角莫拉是法醫,出差後回國卻發生三小時的班機延誤,又發現行李遺失,使她比預計時間晚了五個小時回到家門口,門口聚集了一堆慌亂的警察與鄰居,原來是家門附近停放的車子中卻死了一個女性,這位女性跟莫拉長得一模一樣,莫拉心驚之下展開調查,調查中發現幾條線索,分別指向與她、死者有關的謎團。
- Apr 25 Sat 2009 11:42
手術檯上的道德─《死亡手術室》
2008年有一位影響電影界極大的創作者去世,他的改編電影與影集甚至改變許多人的世界觀,麥可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身為轟動全球的《侏羅紀公園》與《急診室的春天》的創作者,因癌症於08年11月4日去世。
麥可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因為所學背景,橫跨文學、考古人類學、醫學、生物等不同領域,他所製造的炫風就是不因年代久遠而產生閱讀隔閡,也可以說他的小說深具科學與商業魅力,如麥可克萊頓的《死亡手術室》是1968年的作品,然而小說的主題仍是2009年的爭議。

拋開作者的科技、科學寫作議題,在醫療與人道之間擺盪的《死亡手術室》的鋪陳更令讀者深思,經過40年的宗教、道德、醫學紛爭,2009年的今天與1968年並沒有什麼不同,將小說內的年代與醫學技術稍稍改動,這本小說可以幾乎原封不動搬到2009年。
麥可克萊頓在《死亡手術室》中以「墮胎合法化」為主要觀點,他以自己的醫學背景為底,認為墮胎不合法反而造成社會對墮胎者的嚴重歧視,導致墮胎者私下解決,付出大筆金錢、製造生命危險與無法查證的風險,反而給不合法的墮胎業者與藥品業者賺進大筆害人財富,顯然又是另外一本《潘朵拉處方》的格局,又讓具有完善醫療設施與負責敬業的合格醫生無法施行他具備的墮胎知識與醫學宣導,所以墮胎不合法不過是造成私下墮胎人數大增,卻無助於反墮胎宣導。
- Dec 26 Fri 2008 22:14
千迴百轉的奪命之旅─《不眠的紅月》
《不眠的紅月》乍看之下和傑佛瑞迪佛以往的中譯小說完全不同,傑佛瑞迪佛在皇冠的小說封面幾乎都是走非寫實風格,所以不特別注意小說的作者,《不眠的紅月》可能就被忽略掉了,然而可惜的是從《不眠的紅月》內容觀之,此書似乎比較適合舊版的封面繪圖。

《不眠的紅月》故事是描寫從精神病院逃脫的胡魯貝克似乎藏著秘密,多年前一場命案讓胡魯貝克成為兇手,如今他逃出來是為了復仇還是尋找叛徒?女老師莉詩本艾契森面對胡魯貝克以及好友慘死的過往記憶,她的敵人究竟是單純的復仇者胡魯貝克,還是莉詩本的丈夫歐文、警察或精神科醫師?圍繞著眾人的是片斷扭曲的畫面,所以畫面需要重整,唯有拼湊出完整面貌才能找出兇嫌與叛徒。
小說籠罩在兩股動力,一股是來自胡魯貝克的追索,另一股衝力來自莉詩本的丈夫歐文、警察或精神科醫師的追捕,兩股動力看似互斥相衝,然而真相就在其中。胡魯貝克看似是從煉獄中逃脫的殺人犯,照理說應該是滿腹仇恨,恨不得將叛徒碎屍萬段;而歐文、警察或精神科醫師則出自恐懼、擔憂、正義感或金錢,分別展開圍捕行動。
- Oct 21 Tue 2008 23:33
《聖骨拼圖》:宗教殺人事件
歷史、懸疑小說會帶給讀者的閱讀反應截然不同,一方的反應會是「相信」,另一方的反應則是「半信半疑」,前者如《達文西密碼》,後者如《聖骨拼圖》。

《聖骨拼圖》以「東方三聖王」的科隆大教堂為起點,小說主軸在於宗教內的真偽叛亂,代表反派角色的是「帝王龍廷」,「帝王龍廷」由古代煉金術士及殺手組成的秘密組織轉變成現代猶如納粹、3K黨的人種至上團體,企圖以聖骨內的神祕物質掀起駭浪,打倒現有宗教的實權。
蘊藏的歷史知識為小說加分不少,不過可以感覺出來小說創作的目的不是為了替作者所站立場說話,而是為了閱讀效果。並不是認為《聖骨拼圖》毫無精采之處,此書章節緊湊,爆破動作場面有如好萊塢動作片,只是在動作、科學、歷史、宗教、愛情、陰謀、人物特色的多重分割下,原書色調的歷史解謎部分被些許削弱,形成一部既可圈又可點的小說。看完《聖骨拼圖》後,去amazon網頁搜尋讀者感想,多數讀者偏向讚美,將此書與《達文西密碼》並列,少數讀者不置與否,或是認為《聖骨拼圖》製造寫作最大紕漏在於「讓人很難相信」。
- Sep 19 Fri 2008 09:43
《銀舌惡魔》:語言的陷阱
出國充電後待處理的事情接踵而至,先是渾身無力、猛打噴嚏的小感冒,再來是學校的單篇論文發表、出版社的活動、明年出國的事前安排、整理自助旅行心得及過程;還有探望出國期間出生的小外甥 (比預產期早了半個月),整理所買的玩具熊寶寶與迪士尼嬰兒服以及一些禮物,這些事情倒是成了不小的助力,讓我沒有在家昏睡一整天。
其中當然還包括爬回閱讀心得部落格,把散落的心得補上。
在香港佐敦站附近的商務印書館佐敦圖書廣場看到《The Dark Knight》英文版電影小說,算算也是台幣2百多,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衡量行李空間,最後還是心一橫決定不買。

傑佛瑞迪佛的小說同樣也有讓我猶豫的魔力,其中只有『景探裴倫』系列不太得我心。他的中譯本著作除了『景探裴倫』系列,只剩他與勞倫斯卜洛克合作的中篇推理小說合集《違法之徒》還沒閱讀,而新的中文譯作《銀舌惡魔》甫出版就吸引我的注意,閱讀後覺得劇情懸疑程度的確是與『景探裴倫』之前的作品較為相近,而小說厚度也相當近人。
- Aug 16 Sat 2008 23:51
《地獄廚房》:「景探裴倫」系列
在閱讀傑佛瑞迪佛(Jeffery Deaver)與勞倫斯卜洛克(Lawrence Block)共同參與的《違法之徒》前,我選擇先將迪佛新系列中的主角「景探裴倫」系列解決,《地獄廚房》和《血河變奏》的男主角是「景探裴倫」,其實說是「景探」是略為誇大。

在《地獄廚房》中,描寫地獄廚房治安不佳、黑幫雲集的社會低層與底層,幫派份子龍蛇雜處,槍與毒品便是人群的解藥,裴倫來到地獄廚房來拍攝以此為背景的紀錄片,希望能此記錄片得到得獎殊榮與解決經濟困境,但是影片的主角卻在一場大火中變成縱火嫌犯,且有過失殺人的嫌疑,裴倫在勘查火災發生之時的來去人蹤,就意外牽扯到當地黑幫。
新系列男主角約翰裴倫是紀錄片導演,擅長電影勘景,從電影拍攝角度透視命案發生處的不合理與破壞現象,在「景探」的身分上是做到觀察而非調查,身為平凡且經濟狀況不穩定的導演,他的身價、背景、手法都與傑佛瑞迪佛作品中的其他主角相差甚遠,因此很難面面俱到,多了江湖草莽的粗獷感,少了「神探萊姆」、「真人測謊機凱瑟琳丹斯」系列的細緻與緊繃。
- Jul 17 Thu 2008 00:49
《綿羊偵探團》:群羊歷險記
網路上流傳幾則笑話,最搞笑又諷刺的是「韓國人眼中的世界」,其中有幅圖案是「台灣人眼中的世界」,圖中顯示台灣人認為紐西蘭是被羊咩咩統治的世界。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常常浮現腦海的是電影「黯陰羊」,這部出自紐西蘭的電影可能捕捉到惡搞氣氛,或者是牧羊人、紐西蘭人看到廣大草原上橫行生物所激生的幻想樂趣。

《綿羊偵探團》當然跟髒話諧音的電影「黯陰羊」沒有關係,小說中的羊一點都不可怕,但是群羊可聯想到動物間的群聚效應,牠們利用牠們的溝通言語或動作在表示些什麼,這不是人類所能知曉的,所以當我翻開《綿羊偵探團》時,第一個直覺是書中的兇手是隻羊,這隻羊不僅對人飆出髒話黯陰羊,還憤而殺人,不是出於電影「黯陰羊」中實驗失敗的變態羊咩咩,也不是「黯陰羊」中由草食轉為肉食性動物那般的血腥,我原先的閱讀假想是原先乖順的羊咩咩對人類飼主產生怨恨,可能是主人任意宰殺、虐待或不給牠們吃草,所以群羊或一隻羊開始「黯陰羊」,當然全料錯了。
《綿羊偵探團》有擬人化的羊,如聰明的瑪波小姐(Miss Maple)、神秘公羊奧賽羅(Othello),與偵探小說與經典原著的角色相同,塑造出有相同個性與相同膚色(毛色)的羊,還有一位「什麼都不做」的福爾摩斯先生在看熱鬧,探案無須福爾摩斯先生插手,因為群羊能自己找出答案。
- Jun 15 Sun 2008 21:46
《再見寶貝,再見》:無聲的失蹤人口
人生絕非公平,父母可以選擇要不要生育孩子,但是子女無法選擇父母,如果可以選擇父母,勢必有許多父母被劃去、永不錄用。社會刑事案件眾多,關注再多的社會案件也不如一件虐童、殺害兒童案件來的傷感,那種傷感是被拋入黑暗中的無力感,知道再多想法與發聲都無法為那個生命挽回些什麼,如果真可以選擇,會希望那些孩子選擇換個父母、換個家庭。

《再見寶貝,再見》雖然掌控著低調穩潔的筆法,鮮少因人物、事件的波動而起落,但卻是很灰色的小說,帶著令人悵然的悲劇力量,這裡的悲劇是指書中的孩子成長過程的麻木、習慣,是種被成人拖下水的牽引漩渦,如果成長過程中沒有遇到光明指引,這個孩子正在走入悲劇中。
此書是「派崔克與安琪」系列的第四本,承接前面幾本的氣氛,派崔克與安琪所組成的私家偵探,在城市的暴力、毒品、創傷中賺取金錢,不幸的他們再次遇到棘手案件。案件是四歲小女孩阿曼達的失蹤案,她有一位放縱、吸毒的母親,焦急的舅舅、舅媽找來私家偵探調查,經過主角與警方的調查,阿曼達從綁架、毒品銷贓、幼童拐騙性侵走到擄人勒贖,每拖一天,阿曼達的存活機率就減少一點,當這安靜的孩子失蹤時,她內心的聲音告訴眾人是「趕快找到我」還是另有其他聲音?隨著篇章批露出的事實,這個孩子非一時的發生悲劇,而是逐步走入悲劇。
- Apr 30 Wed 2008 23:33
未知的嫌疑─夢遊
看了瑪莉‧海金斯‧克拉克的幾本小說,除了氣氛掌握恰到好處外,懸疑的劇情與迷詭的角色,端看之下其實很難推理出兇手為何人,因為沒死的皆有嫌疑。她的小說主角與被害者多是女性,加害者多是男性,兩者的比例懸殊,不禁讓讀者案自歸納,男兇女善的小說模式可能是創作的特徵之一。
《春日湖百年謀殺記事》、《貓頭鷹的死亡遊戲》等著作所抓住的是無定向的兇手圖像,很多人都對過去有黑暗的自白,透露這些人都有嫌疑,因此「兇手」往往是在最後一刻現身,吊足讀者胃口。最新中譯小說《夢遊》所構成的公式一如之前作品,但不同之處在於讀者會集中在「夢遊」上,隨情節波濤洶湧,看著兇手隨時將浪花擊向某人,然後逐漸聚焦於某些人上,這樣的方式雖減少嫌疑犯的人數,不過兇嫌往往不是我們所想的,所以故佈疑陣仍是作者的重頭戲。
《夢遊》的故事是描述女主角是凱依蘭辛在幼年卡靈頓家族宅邸中聽見男女爭執,依稀的記憶存留腦內,卻沒想到這段話成為關鍵。當晚就讀普林斯頓大學的男主角彼得送蘇珊艾索普回家,蘇珊艾索普返家後又出門,從此音訊全無,所以彼得變成第一嫌疑犯。之後彼得的妻子淹宅邸內的游泳池,彼得再次成為嫌疑犯,而十多年後彼得與女主角凱依蘭辛結婚,婚後她發現彼得會夢遊,而且夢遊地點竟然是前妻淹死的游泳池畔,這個巧合似乎指向彼得陷入重嫌。一連串來自死者家屬的指責,彼得被冠上嫌疑犯的惡名,而且連女主角凱依蘭辛都可能是被害者,對丈夫產生疑心的她與被害者家屬雇用的退休警察,決定找出事實真相,就算真相暗藏殺機。
- Feb 14 Thu 2008 20:56
沉睡的娃娃─身體會說話

《沉睡的娃娃》是延續萊姆系列,承著《冷月》而來,擅長與信仰科學鑑識的萊姆不同,是表意學家凱瑟琳丹斯的第一次出場。在小說中的表意學是指研究人的動作、語氣、表情在壓力狀態下的表現,普通人在承受壓力時會做出即時的反射、反應動作,包括常見的僵硬、移開視線、口吃、翹腳抖腳、眼球轉動、雙手環胸、身體向前傾、拉開或拉進距離…等,還有許多包含在語句回答中,遲疑、轉移話題、撒嬌、求饒、發怒挑釁、自貶這些具體發問回答都在此書的表意學範圍裡,因此在《沉睡的娃娃》中,使用表意學的調查來破案的是專家學者,使用表意學來獲利的是騙術。
- Feb 07 Thu 2008 18:48
《兒戲》─警察私語

原以為古典推理會莫名對我產生距離,《兒戲》卻是當代仿作古典推理的寫法,加入許多幽默對話與推敲過程,各懷鬼胎的各路親人為了繼承龐大遺產各出奇招,在計算過世老嫗的遺產金額之餘,暗地又四處打聽可能的繼承人,窺伺這些可能的幸運兒會用什麼方法獲得這筆豐厚的遺產,遺產吸引的不只血親和姻親,老嫗死前指名如果最親的血親沒有出面則要捐贈遺產的三個團體,這三個團體分別是「動物福利公社」、「聯合濟助軍眷組織」、「女性振興帝國會」,親人愛財,公益團體亦如是,於是保藏私心的各路人馬最大的敵人是那位消失已久的繼承人,只要他死了或失去繼承資格,大家就可以分頭彩。
這一部分是標準的推理小說,疑似老嫗兒子的男子被殺,於是兇案揭幕,要從這些親人和團體中找出兇手。第二部份是則警察辦案部分,集中在迪埃爾與巴仕可警察二人組,由疑似種族歧視問題的殺害案件揭開序幕,恰巧牽涉的團體與人物又和繼承案件扯上關係,然而這對警察的辦案重心卻好像是分離的,東扯西湊的莫名人物越來越多,最後有繼承案、種族歧視案、警察同志案、權力鬥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