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電視改編或翻譯小說,是為了補足想像和留戀,所以會更希望小說擁有一些令人振奮或感動的細節,最好是電影電視劇沒有演出的部分,演出來能讓原劇更飽滿的情節更佳。如果是這種像合璧的影像與文字,就是一個最美好的結束了。韓劇《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以下稱《鬼怪》)是部故事和感情都相當飽滿的戲劇。男女演員的演技填補了文字缺乏的溫度,觀眾其實應該都將男女演員設想成鬼怪、鬼怪新娘應有的樣子,因此出版劇本改編小說其實是件相當危險的事。
目前分類:未定翻譯文學 (108)
- Jun 30 Fri 2017 21:27
《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中文版小說-不耀眼的跟風出版品
- Jan 14 Mon 2013 22:20
應化經歷為題材─《赤道曙光》
- Dec 07 Fri 2012 11:12
一分為二會更完滿─《不能說的名字》
- Nov 26 Mon 2012 14:29
不期待的惡搞─《愛莉森的打殭屍日記》
《愛莉森的打殭屍日記》適合的讀者:對書名、故事眼睛一亮,但是沒有太期待的讀者
「末日」是供寫故事的人一個好發揮的題材,但是寫的深入、動人的卻不多。《長路》寫的是在人們在崩壞世界的無助與掙扎;《洪荒年代》創造了一個艱難的奇想末日旅程;《時間迴旋》在科幻主題下包夾著淡到好處的情愫;《我是傳奇》中對應電影「我是傳奇」的短篇是寫人類面臨絕境的反應。這些小說所抓到的重點是人類面臨末日的情緒,渲染著驚懼、恐怖、猜疑,然後這些紛雜的情緒變成傳染病,最具摧毀能力的已經不是末日,而是那些染上末日疾病的人群,到處散佈蒼涼、悲觀的病毒。末日議題小說對多數讀者來說正合脾胃,因這類小說剛好抓準讀者對災難的想像,因此驚悚、悲慘的故事越引人入勝。
- Nov 05 Mon 2012 13:54
如果能選擇─ 《尋找化石的女孩》
《尋找化石的女孩》適合的讀者:對舊女性的新想法議題有興趣的讀者
當社會不再有或減少限制時,限制自己的往往是那些自我懷疑。在某些國家、社會裡,現代女性相當幸福,因為她們擁有選擇的權利。不過這帶來了更多困擾,不少女性活在被自己限制住的國境裡,她們煩惱的無非愛情、婚姻、工作與未來,以及如何取捨。不管轉換到哪一個時空,就算社會接近平權、男女觀念近乎一致,多數女性煩惱的事情還是一樣,永遠在選擇上打轉,也許這就是女性的宿命。
崔西雪佛蘭(Tracy Chevalier)擅長書寫女性的心聲,她在《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虛構畫家維梅爾與葛里葉之間的曖昧糾葛,重心在在她轉圜之間的抉擇。她身處的那個時代,女性除了結婚生子別無他擇,她可以選擇放棄名節、飛蛾撲火獻身於維梅爾,她也可以安份守己、找一個她不討厭他、他尊重她的夫婿,除了這兩條路,她沒有其他岔路可以選擇,她沒有現代女性那麼多事物可以取捨。在 《尋找化石的女孩》一書裡,作者再次鋪陳這樣的議題,女性身陷囹圄,除了家庭、宗教、法律、教育的阻撓外,更多耳語來自身處的社會背景。女性被迫選擇放棄她們可能擁有的不凡,努力成為大家口中有教養/無才便是德的淑女。
- Oct 23 Sun 2011 21:20
相逢未必最美─《似曾相識》
《似曾相識》適合的讀者:被改編電影感動到所以對原著小說有興趣的讀者
當改編電影比原著小說傑出,其實是很可惜的事。絕大多數改編電影都不盡完美,鮮少能呈現原著小說的細緻、多面,然而也有反例。《似曾相識》的改編電影是更動了小說的主題,由簡陋的時空旅行轉化到癡狂的愛情,這樣的改動不但沒有讓電影變得輕浮,反而能定焦在愛情這個虛幻又無限美好的主題上,加上電影中美麗的畫面、悅耳的音樂,愛情頓時偉大、動人又無限感傷。
小說《似曾相識》則完全是另一種調性,在穿越時空的架構下,寫出相隔近百年的男女情事,然而這份感情卻是建立在一種突兀、無由的碰撞上,雖是激情卻喪失了無法喘息的緊密感,留下的只有空泛的激情。關於愛情,可以分析成千百型態,也許是細水長流、冤家聚頭,或者是小說中想要表達的濃烈炙人的激情。不管什麼樣的愛情,都牽涉到兩人的個性、情緒、社會背景,所以寫愛情並不會降低小說中其他成分的重要度,如果愛情寫得妥當,反而會使羅曼史變成一種某些議題的餘光、反射,使主題更加璀璨。
- Aug 16 Tue 2011 08:50
萬惡的最初─《樂園》
- Jul 02 Sat 2011 22:53
生命的小出走─《轉轉》
小說不一定要歸為某種型式,但是如果找到小說的歸屬,似乎就是在一本小說的資料欄位記上了筆資料,也許不夠精確、詳細,但的確是為小說內容加了注解,好讓讀者自行挑選、套用註解資料,或是變成比較明確的分類。小說《轉轉》的註記資料當然是不夠確實,「公路小說」與「推理小說」好像都不足以說明,用小說來稱呼又太過籠統,然而又沒有「漫遊小說」、「散步小說」可歸類,所以如果是我要為小說做註解,會在《轉轉》的資料卡上留下幾格空白,讓讀者自行填上,而不是填上「公路小說」或「推理小說」,因為「公路小說」、「推理小說」都不能填補小說的空白處。 《轉轉》讀起來平實順暢,在看似荒誕的情節中,可以感覺到角色們的情感流動,甚至可以感受到角色們不得已、無可奈何的苦衷。在這種有口難言的故事下,許多細節的確是可以不用寫得太明白,但是過度簡化的結果是造成小說不夠深刻,只能看到小說表皮上的人生苦痛疤痕,但是無法看清疤痕下的過往。《轉轉》小說故事雖以兩個男人的生命旅途為題,企圖去抓住難以解釋、徒勞的意境,在看似可以宏大、深遠的故事氛圍裡,兩個男人的生命故事卻過份淺白,好像浪費了生命探索、情感糾葛、情慾煩擾幾個可寫可點的話題,白白放掉了許多可以讓主角抒發惆悵、獨白的機會。當然,並非故事就要像上述提及的模式才算佳作,淺白的文字自然也有它的力量,也許厚度、深度不足,但是多少留下了許多想像空間。
- Jun 15 Wed 2011 11:22
說再見的天秤─《當妳先說再見》
- May 18 Wed 2011 16:06
有夢最美─《古董衣情緣》
- Apr 15 Fri 2011 09:57
不是想像就好─《碎片之島》
帶著科技和科幻題材的小說,無非是對作家本身的一項挑戰。如果小說中又加入末日的效果或反思,就正中讀者的下懷。《碎片之島》的作者華倫費伊(Warren Fahy)打著麥克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接班人的名號,結合生物知識、科技、電影特效般的劇情,似乎想帶給讀者一場來自地球與異世界交融的震撼彈,但是《碎片之島》是有了一點Michael Crichton作品的骨架,但是血肉還是不足以說服讀者。
- Mar 04 Fri 2011 08:47
以思想為凶器─《第44個孩子》
因為充斥著太多的讚美,書腰上產生許多溢美之詞,使許多小說的內容與評價沾不上邊,讓外圍的行銷手法干擾了閱讀,這些評價可能與讀者的看法有落差。縱使書腰上的文字未必適合,但文字、創作是中性且變動的,會應不同讀者而產生不同的評價與閱讀反應,因為每個讀者都有不同的生活背景。
- Feb 16 Wed 2011 11:19
不屬於的虛偽─《同棲生活》
對於現代人而言,人際關係可能是一種很微妙的網絡。透過一般的交際活動、男女關係、親屬關係,到符合時代潮流的臉書、部落格、網路社團、網路討論區,人與人的關係不再是建立在「熟悉」的前提下,而是一種自以為的「了解」,利用這些器具可了解某一個人的多面、某一面,甚至是某個虛構出的面向。不管是作戲還是紀實,也許都是善意的謊言,是為了讓人與人之間的城牆不這麼厚、不這麼高;也可能是需要建立一段關係來擺脫過去、寂寞;甚至是藉由與他人的互動證明自己存活、打散飄盪於四周的虛無。
- Dec 11 Sat 2010 13:14
愛無解─《為愛起程》
在2006年,台北的國立臺灣博物館與台南的國家臺灣文學館曾展出「走向人民─俄羅斯文學三巨人」,匯集普希金、托爾斯泰、蕭洛霍夫三位俄國文學巨擘的生平資料,展示文豪們的手稿、畫像、生活用品,讓參觀者、讀者們瞥見文學作品外的作家,一個不同於歷史傳記記載、文學作品內藏思想所透露的作家。當時看完這個展後,一直心存疑惑,托爾斯泰是一位傑出文學家無可置疑,此展無非是呈現托爾斯泰實現道德理想的一面,而略過了托爾斯泰脫下完人衣裳下的真實面孔。在「走向人民─俄羅斯文學三巨人」展中,全面性的介紹了托爾斯泰身為基督教改革者對追求道德、人生意義的生命探索,他用文字寫下、用生命走過,訂下戒律與範式,然後留下一塊角落給他的婚姻,用了「婚後的大部分時光過得熱烈而快樂」來填補他的婚姻紀錄。這樣的介紹顯然留下了許多想像空間,如果以今日強調羶色腥的八卦次文化來詮釋,「大部分」外的隱私可能是外遇與不和,名人的生活引人注目,這個「大部分」字眼下的有趣,也帶出很多可能。
- Nov 28 Sun 2010 19:18
血漿式小說─《感染》
- Nov 13 Sat 2010 01:42
紀念價值大過作品本身─《海盜經緯》
《海盜經緯》適合的讀者:麥克克萊頓的超級書迷
看完《海盜經緯》後,發現網路上有一些讀者都在「揣測」作品著作時間,再對照這部作品的評論,變成負面評價大過正面評價居多。這部像是「電影」的小說,似乎無法加深讀者對於作者的惋惜,而是增加了許多疑惑。
《海盜經緯》無疑是本冒險小說,故事好似好萊塢電影中桀驁不馴的男主角的冒險旅程,突破萬難後抱得美人歸或是凱旋歸來、身擁無數金銀財寶,這樣的故事設計萬無一失,且故事還安排了男主角四處尋才的橋段,增加了故事的合理性,還增加奇幻、軍事海戰與男性血性抒發的暴力成分,一頁頁的故事敘述就像是電影的分鏡、劇本,把一部好萊塢冒險電影所需的養分都湊齊了,該有的都有了,似乎只要再找到適合的角色填進來,原著《海盜經緯》與電影「海盜經緯」就可以完美結合,所以照理說,《海盜經緯》絕對是本沒有缺陷的小說。
- Oct 28 Thu 2010 23:45
悲劇無所不在─《六個嫌疑犯》
- May 16 Sun 2010 03:53
決不妥協─《直搗蜂窩的女孩》
一些擁有二部曲、三部曲或是多集數的小說都是為了結局而鋪陳,於是一個完美、和平的結束比故事還早生成,這樣的故事美則美矣,卻缺少了中間的續戰力。史迪格‧拉森的千禧系列三部曲則是一個特例,他的千禧三部曲不是製造一個完美的故事,而是寫出一個傳奇。從《龍紋身的女孩》、《玩火的女孩》到《直搗蜂窩的女孩》,作者小題大作,將故事的格局越寫越大、越寫越深,甚至從小說踏進另一塊虛假難辨的區塊,道盡新聞報導、政治國際間的角力,這份虛實在《直搗蜂窩的女孩》中變成極為重要的故事養分,也可以說作者以他本身的職業─記者的角度來寫小說,挖出北歐那塊看似世界樂土下的「可能」與「危機」。
來源
- May 02 Sun 2010 18:54
對復活的期待─《斯德哥爾摩復活人》
在不少小說中,發揮了對死的想像。這些小說不只是寫死亡的可怖,也寫對死的質疑。人的軀殼不過是個容器,在容器中的靈魂或稱為人的東西則是可更換的質量或物體,在這個無法明確定義的觀念裡,死亡本身就是最神秘的題材。然而單單是寫死亡這件事不足為奇,於是作者發揮了最大的想像空間,寫死而復生,而死者卻擁有了別的靈魂。
來源
在史蒂芬金的《寵物墳場》中傳達了生者對死者的思念,然而復活的往生者沒有原來的心智,卻變成了地獄來的訪客。《寵物墳場》的力量不單單是招喚地獄怨靈,最深的惡果在於活人期盼已逝者復活的自私心態、活人希望換取已逝者完整的身靈軀殼,但是交換需要代價,於是生者就和地獄達成不公平的協議,已逝者保有原先軀殼,靈魂卻易了主。《斯德哥爾摩復活人》同樣站在生者不捨的立場上對於死亡大書特書,作者卻對「死者復活」這件事採取了另一種不等質交換的寫法,將死者復活寫成了經過電力失序下的產物,因此這些死者宛如充了不足電力的人類,在行為模式、外表上不像人類,但也很難歸為惡靈。在生者期待或是不捨的心態下,這些復活的殭屍不一定是心懷惡念,而是存著不足、變異的本性行事,或是說在作者的筆下,充滿人類身靈的物質無法明說,但是灌滿了就是人類,而一旦缺乏或變質就是小說中那種介於生死間的生物。
- Apr 05 Mon 2010 22:29
最誠實的被害者─《如有不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