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讀書有利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不是在旅行,就是在旅行的路上」、「不是在書店,就是在去書店的路上」這兩句話似乎被實踐得淋漓盡致。

認識的人紛紛往國外奔走,姊姊去了中南美,親戚迷上尼泊爾,同學前往日本讀書,同事去一趟布拉格,上司要去河內開會,而我去了京都大阪一趟。在一門課中,老師興匆匆介紹她遊走將近四十個國家的趣事,橫跨五大洲的旅行版圖是她最得意的記憶,她可以爲一份報告從美國東岸飛到西岸,可以爲幾張資料在巴黎窩上幾個月,可以爲舊地重遊而差點在越南賠上性命,都是對於尋覓的具體實踐。最近一位跟我同樣是碩士生的工讀生,在遊走臺灣之後,跟我討論起踏到國外的第一步,當我們談起「背包客棧」這個背包客貢獻資訊的網站時,我相信我們兩個人的神采會壓過打工、讀書的疲勞。

看到最近的報紙,不管是政治、社會、教育、國際新聞還是財經新聞,難免會受影響,看到對亞洲經濟的探討以及匯率,這些新聞就足以讓人心驚,而對照市面上的書籍雜誌往卡達、杜拜、愛爾蘭、越南做深度延伸時,尤其當四周有人親眼爲以上國家快速發展、國際野心作證時,真的浮現一陣難以言喻的感受。爲轉換心情,最近閱讀《十四堂人生創意課》,感想是如果不能成為流行,但是至少不要退流行,這裡不是指狹義的流行,而是泛指追尋一切新潮流、新思考的誕生,我認為李欣頻做到了。

以前有門課的教授老是提到「新世紀要有新思維」,我老是將這句話當作空談,直到近年才覺得這句話還真有那麼一點作用。李欣頻的《十四堂人生創意課》其實主旨也不離「新世紀要有新思維」的大括號,然而此書的十四的方法是她力行的,尤其在旅行、閱讀上。

搜尋到李欣頻的部落格,看看她今年的出國計劃,有印度、南美、不丹、歐洲自助,加上她以前走過的數十個國家,正所謂行萬里路的功用,她在書中提到每到一個國家就要提升自己對不同文化、特色的鑑賞力,因此成為一種「我去了美國,我得到…」、「我去了西藏,我得到…」、「我去了瑞典,我得到…」的進步值,能快速得到數值的方法是富有積極正向能量的自助旅行。

李欣頻提到別小看一天一本書的閱讀效果,持之以恆,別人的十年也很難追過自己的一年,對於這點我當然支持,甚至好些歲月都投入實踐上,然而對於詆毀閱讀行為的評論卻是存在的。對於一個忙碌的文字工作者、廣告人李欣頻而言,或是對公開呼籲「樂讀」的各界企業家、名人來說,閱讀好比學歷、經歷,會在生涯上留下刻痕。

看書看到最後,也許會覺得這本書是為社會大眾而寫的,不過透過李欣頻的筆調,她所扮演的角色卻是女性嚮導,是為女性的年齡、家庭、生涯規劃、夢想矛盾處所觸及的建議,這就是我越看越覺得感動的原因,一個考慮到普遍女性憂慮的生命藍圖,以自己鋪好的地毯迎接踏上的女性們,不管這些女性觀光客是欣喜還是疑懼,都見到一種可以無限延伸的女性生命。

書中讀起來最有感觸的是:「二十歲時要用三十歲的心態,三十歲要用二十歲的心思」,基於書不在身邊,只能用相似句來描述,年齡是每個人都得面對的地獄,也許有些讀者會認為這種話是屬於成功者才會講的,不過以一個三十幾歲的亞洲女子、外表維持良好、學經歷優良、勇敢的人而言,年齡絕對只會浮現在眼角。最近讀到meta-theory(後設理論),以一些小說為例,對年齡的恐慌如果能套上理論,那能不能試著抽離。如我在臺北著名觀光景點,遇到外國人向我問路,我試著用彆腳的英文、日文、比手畫腳回答,外國旅客卻認為我是來校外教學的中學生,這種突兀的預設,年齡的虛構是種美麗的錯誤。

當著迷於「創意市集」系列作者們的構思、繪圖產品時,陷於直接呈現的創造力,往往會忽視作者們在思考階段所下的苦心,而這些創意、創造力也絕不是短時間能浮現的能力,想要接觸這種超能力,李欣頻的書是可讀性高的創意教科書。

Azucena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是明治大學教授齋藤孝,他在《讀書力》中提到幾點讀書的好處,我將重點用自己的說法寫下: (1)讀書可以養成自我性格:讀書對於個性的塑型很有幫助,當然是指正面的書籍,讀負面的書籍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和反社會意識。 (2)讀書是一種運動:一般人認同的運動可由多加練習而產生熟練度,讀書也是,對讀書熟鍊即對文字、閱讀感受度增強。 (3)開展視野進而分辨優劣:由於閱讀的廣度或深度增加,吸收不同專家或作家說法,在面對時事則可分辨真假與優劣。人如果缺少閱讀,容易以自身和旁人生活體驗為普遍現象,陷入自以為是的人生觀。 (4)學習獨處與分享:讀書可以是一種獨樂樂,也可以是眾樂樂。獨自閱讀是和書中人物與作者對話產生「共鳴」,參加讀書會則是共同進行閱讀。 

從以上作者齋藤孝對閱讀活動的讚揚,也許可以激發對讀書的肯定。齋藤孝在書中以日本社會、教育為例,發現普遍的現代孩子和青少年不讀書,認為「不讀書也沒關係」,不只是不讀書的人這樣想,連讀書的人也這樣思考,這樣的想法造成惡性循環,也間接形成「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再次革命。 

在台灣社會也有類似的情況,讀書好像變成是「閒人」的優雅社交活動,而且讀書竟然和「考試」產生直接關係,而實際上並非如此,以我個人與眾書友的閱讀經驗,「忙人」的閱讀時間勝過「閒人」,是與「如何利用時間」為要有關,而不是和「時間多寡」有關。至於讀書和「考試」的直接關係則可歸咎於台灣教育的小格局,台灣的教育直到大學才有學習的開放性可言,大學以前的教育被考試制度規格化,與考試無關的閱讀無意義,而且只要考試考到「生活化」、「課本沒教」內容就是爭議。近年來台灣教育有許多改變,雖然需要討論的空間很大,不過我很贊成增加作文和語文能力寫作,因為台灣學生普遍學習制式化的作文範本太久了,不過很多學生與家長認為這是負面壓力,對於閱讀一路,台灣社會還有好長的一段路要走。

在其書中,我對作者的幾點觀念有些意見,教授在書中批評近年來科幻小說、推理小說在日本大眾文學界的風行,認為這些科幻小說、推理小說和日本流行已久的動畫漫畫現象類似,注重腦部與視覺的感官刺激,只在幻想與畫面上的直接突顯有幫助,因此作者認為該廣泛閱讀的是文學、科學、歷史、哲學類的書籍,科幻小說、推理小說、動畫漫畫只能作為消遣。 

也許作者是以文學、科學、歷史、哲學的演進化而評比,總是舊的比新的有價值、客觀比直觀好、文字比圖像好,不過不能完全否定科幻小說、推理小說在人類思想上的大躍進,書中的太空探險、探索時間與空間、科學極限、氣象天文、犯罪現象、社會思潮、醫學科技也帶給閱讀者很多省思,既然有省思,就是對刺激人腦思考,當然這類書籍可以刺激正面思考的人,也會挑弄負面思考的人。 

動畫漫畫是更大的爭議點,我自己也是個看漫畫有十幾年年資的漫畫閱讀者,不得不承認動畫漫畫的畫面與思想會比小說影響人更大,而18禁畫面的漫畫動畫中,有很多黑道、暴力、血腥、凌辱、性愛、末世思想、絕望情緒的內容,多數對思考是絕無幫助的,只有部分的18禁情節是劇情發展中不可少的,但是對會選擇的18禁漫畫讀者而言,吸收與排除是閱讀漫畫時必須的,鮮少人能用如漫畫《末日》(典型的末世思考)、《生存遊戲》(電影大逃殺的漫畫版)、《Life~人生》(校園暴力故事,可怕是被歸於少女漫畫?)、《異教主》(地下宗教歛財歛色)等的負面情緒度日,而這些漫畫和池上遼一漫畫作品中的性、伊藤潤二的漫畫恐怖片化、《怨恨屋本舖》的復仇性、《黑鷺屍體宅急便》的人體奇想、《烙印勇士》的命運複雜等比較起來的確更具有意識上的限制級程度,而這些還是「檯面上」能談論宣傳的「限制級漫畫」,實際上更該禁止的是「檯面下」動畫漫畫,而且這些「檯面下」動畫漫畫讓閱讀完的情緒如同看世界十大禁片,歸入「超限制動畫漫畫」也不誇張。 

並非動畫漫畫就沒有思想深度,《怪醫黑傑克》、《五島醫生診所》、《火鳥》、《家栽之人》、《惡女》、《課長島耕作》、《怪物》、《聖堂教父》、《藍洞》、《墨攻》、《蟲師》、《百鬼夜行抄》、《恐怖寵物店》等的思想深度或關懷意識不比文學、科學、歷史、哲學類書籍少,差距是在畫面接受的傳導體不同而已。

對作者齋藤孝對動畫漫畫的說法雖然很有意見,但是對其他方面提出的建言相當贊同,讀書不是象徵氣質、興趣、休閒,是和生活融合的基礎活動,不必將讀書看的太嚴肅,也不用以借口逃避讀書,而今日就可以開始讀書。

Azucena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