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多年前的一部影集「X檔案」,成為福斯電視台的收視常勝軍,穆德和史卡利探員分別是偏迷信與信科學兩個歧路,吸引不少熱衷「謎團」的觀眾,其內容包羅萬象,包括外星人、外星生物、幽靈電腦、肝蛭變種人、食肝者、狼人、吸血鬼和一切科學、生態、人體異相,猶記得片頭音樂飄過的飛碟、片段中出現的不明形體,也許前幾季和前幾集的「X檔案」會讓觀眾覺得此影集著重在「外星人」存在與否探討上,因為片中穆德探員目睹妹妹遭外星人綁架就對追尋外星人之謎窮追不捨;在第一集派去監視穆德探員的史卡利探員也在之後遭外星人綁架、淪為生育實驗品,然而這些超自然現象並非只是外星人造訪地球,也不是穆德和史卡利探員剛好在不對的地點、不對的時間巧遇外星人,其中有政府、FBI的陰謀。
之前很紅的影集「LOST檔案」,第一季中也有很多超自然的安排,醫生傑克一行人因墜機停留在無人島,在熱帶島嶼上出現北極熊、疑似恐龍的不明生物、之前受困於島嶼之人的警語,排除主角群個人事件的分支以及第二、三季內容的偏離,在這些玄之又玄的事件中,也都是陰謀。 為何觀眾愛看陰謀?在日常生活中就習慣陰謀也許可以訓練心臟,或許可以說這個世界上的任何新聞事件已經很難去分辨真假了,很多人看新聞可能停留在影視、運動、旅遊休閒、藝文上,而非國際新聞、政治、科學,因為前者的陰謀論比較無關痛癢,就算震驚萬分也不會打擊到個人乃至人類全體的生存價值,而國際新聞、政治、科學的顛倒是非的確攸關人類全體的命運。
看多了Dan Brown給予讀者的思想衝擊,在《達文西密碼》牽涉到宗教、耶穌後代、名畫、名人之謎;《天使與魔鬼》帶領讀者在神性、人性界線中游走,都衝擊到以往的認知,可能開始思考自己的價值觀是否已被「教育」洗腦變成一種既定的思考模式,或者是個人腦力的擺盪。這本中譯新作《大騙局》也許會讓許多對Dan Brown又愛又恨的讀者鬆一口氣,此書推翻價值觀的部份比較少,比較類似Michael Crichton質疑「科技殺人」或「科技陰謀」的懸疑小說。
Michael Crichton的《奈米獵殺》、《恐懼之邦》一是對奈米高科技的極限構想,一是環境反撲的迷思,《大騙局》都有一些相關因子在其中,此書對現代科技造就的太空產業熱門、隕石的探究、地球生命的源起都有疑惑,當然與前提的「陰謀」相關的就是政府、研究部門間的政治角力,獲得「聲勢」者的談話未必是真理,卻因「群眾魅力」而成真,對照現在的國際情勢,也不就是如此? 然而最讓我注意的不是對書中太空探索、海底熱柱反撲的部份,也不是書後附有的「達文西密碼即將面市」,而是「太空競賽」。書中提到中國是美國最強悍的「太空競賽」經爭對手,在近日的新聞上似乎也證實了這點。新聞報導是中國摧毀老舊的衛星,根據報導,美國、蘇俄、中國三國是地球上有能力在「太空」一較高下的國家,那也許Dan Brown書中所述太空競賽帶來的戰爭、商業、科技也因此在中國崛起,那勢必會是其他國家所關注的,或者就是美國這個世界龍頭 (或黑道老大)的災難/挑戰。 其實這段提到中國加入「太空競賽」的文字不到半頁,在我看來卻是憂喜參半,中國的日漸強盛與強勢引來注目,它的貧富差距很大,但是有錢人和商機就像黑洞一樣,漩渦似的把世界都吸進去,端看各國如何應變。
Azucena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被一部電影吸引了目光,片名是「黑色大理花」,原著書名亦同。不過想要解謎的人看了可能會有點失望,世紀懸案的結局只是作者的猜測,而追尋真相的過程並沒有出人意料之外的內容,貝蒂蕭特依然是一縷冤魂。
《黑色大理花》一書的缺點在於角色分割,過度強調辦案人員的家庭、愛情,而黑色大理花只是陪襯,也許作者是想藉由主角群烘托出黑色大理花死亡的寂寞,不過就這點而言並沒有很成功,黑色大理花是串場人物,不過並沒有得到她應有的角色份量。 「黑色大理花」中的大理花雖然被塑造成被殘酷殺害的女子,但是不免強調是因為她的浪蕩、欺瞞、虛榮害死她自己,「如果她…,就不會…」的遺憾還是顯露了出來,如果今日是一位單純的少女,作者寫法和讀者看法又會不同。 此書主角當然是站在同情死者的立場,不過巧巧的表示她並非完全無辜,而忽略她的本性再怎麼令人無法苟同,還是沒有人可以當她生死的主宰,讓她全身佈滿傷痕、屍體被切成兩半、從嘴巴被割裂到雙耳附近成為微笑的小丑、身上多處遭到挖洞,顯示生前死後承受的肉體、精神壓迫。 這些當時命案現場的黑白照片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無法想像此人的生前所受折磨的慘況,而又是怎樣的兇手下的了毒手?
「黑色大理花」直到現在還是只能用代名詞替代,無法用兇手之名,猜測具有娛樂性質,娛樂過後呢?。 以世紀慘案來說,「黑色大理花」一案其實還不算最慘的,最近盧春如所出的暢銷書《上帝的黑名單》就簡述著名連續殺人犯的犯罪經過,書中文字敘述的相當簡要,也多登出殺人犯的頭像,也許多數人會不在乎的把此本書當作犯罪推理小說看,不過當抱著看熱鬧、追流行的態度看書後,去搜尋這些殺人魔兇手殘害屍體的照片,此類照片黑白彩色皆有,從開膛手傑克到到真人真事電影《女魔頭》的相關文字紀錄也都有,相信多數有良心自覺、同情心自覺的人會有相當的震撼。(嚴重警告:請未滿十八歲以及恐懼此類照片的人避免觀看) 不免想到寫《開膛手傑克結案報告》的康薇爾,就完整性和推理性質而言,此書完整的多,不過因為非小說,卻讓很多讀者看不下去。同樣是人的慘死,卻有來自讀者不同的反應,來自《黑色大理花》提出中對無辜的懷疑、來自《上帝的黑名單》提出家庭「惡」教育對後代的影響、來自《開膛手傑克結案報告》中對雙面人生的疑竇,破不破案早就無助於死者了,慘死確實讓還活著的我們看到活人對死者清白的懷疑,儘管我們任何一個活人都有可能遇害,還是設法為死者冠上「活該」的罪名。
Azucena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認識Stephen King是由於他的電影,電影《綠色奇蹟》、《鬼店》、《魔女嘉莉》、《銀色子彈》等,或者《四季奇譚》之於電影《刺激1995》,是給予觀眾與讀者的我一種過著謎樣生活的作家,在看過《戰慄遊戲》之前,我對他的好奇多過同情,看完後完全相反。
我想很多暢銷走紅作家也許都有Stephen King在《戰慄遊戲》中的感受,成為作家能操控筆下人物的生死,作家厭倦寫某位角色的故事必定會「賜死」,握有具有筆下人物的生殺大權,謀害、刺殺這些角色並沒有刑法上的責任,然而輿論上的壓力卻不少。在J.K.羅琳在第六集「謀殺」校長鄧不利多後,種種跡象顯示校長可能真的死了,而不是像波特的教父天狼星那樣死的不明不白、留有伏筆,看過不少讀者的憤怒與哀傷,如果到第七集,如新聞上所說的J.K.羅琳又會「賜死」兩名角色,瘋狂的讀者會不會帶給J.K.羅琳猶如Stephen King的恐懼?
如果作家寫的都是普遍讀者想要的劇情走向,「作家」的意義也許就沒有創作性、幻想性在其中了。以往閱讀的時候,最愛看的是作家獨到的劇情、人物安排或者是驚悚變調的結構轉換,在很多小說中故事結局不如預期,然而這種「缺陷」的美卻是讓讀者午夜夢迴之處,假如男(女)主角不用復仇、隨處可見名師、一出江湖初生之犢不畏虎也就成為武林高手、女(男)配角一看到主角就愛上了也不用苦苦追求,或者壞人都是笨蛋一下就落網,其中的故事轉折還有什麼可以期待的呢?
小說故事之所以會引起討論、風潮,是因為它特殊,不然為什麼會懷念鄧不利多?為什麼會為基督山伯爵心酸?為什麼心疼傷心咖啡店之歌的每個角色?為什麼史卡佩塔被狼人追殺外還要被政治鬥爭?為什麼金庸要安排楊過斷臂?在這些使讀者不快的安排中,是作家在「破壞」,如果今天有讀者不滿劇情轉而「破壞」「作家的破壞」,就會是《戰慄遊戲》的模式了。
如同書序作家提到符傲斯的《蝴蝶春夢》,我看過此書想到也是這本走向類似的小說,論劇情和給予讀者的想像空間,個人覺得《蝴蝶春夢》略勝一籌,如果說兩者的相同性,那就是拍成電影都會是驚悚片經典。
Azucena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