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蹤之後》適合的讀者:常常得單獨面對陌生客戶的人
一本傑出的小說集合很多的優點,寫到青勝於藍是極為困難的,將作品與寫作翹楚比擬更是要小心,因為很容易就產生期待與實際閱讀感受的落差。為了避免造成閱讀與評價的差距,過多的褒揚其實是要避免的,因為對於讀者而言,一長串的讚美反而是干擾。
總觀來看,《失蹤之後》是本不錯的作品,但是拿它與史蒂芬金的作品來比較,《失蹤之後》不僅失色,而且還自曝其短。《失蹤之後》令讀者驚艷的部分應該是第一人稱描述診療的故事開始,第一人稱在這裡是使讀者涉入的方式,使讀者自然的化自己為主角,陷入相同的恐懼中,然後在充滿不確定的綁架案件裡,女主角面臨被綁、身心煎熬的衝擊,恨與愛的爆發促使故事走上高潮。
故事從女主角被綁架到逃出都充滿故事張力,看不出這是作者的首部小說。小說中沒有過多複製、切割它作的痕跡,只是擴大職業女性面對陌生男性顧客、被強暴的恐懼感,甚至採引了作者身處的行業舊聞與社會新聞,所以在小說裡,有部分可以當成真實存在的事件。作者穩當拿捏女主角的心情起伏,描寫女主角為求生存而不得不屈服於強暴犯的虐待行為,一連串的屈辱壓迫到著女主角設下的防守界線,產生痛苦、自責與自我放棄的心理,令讀者不忍卒睹,因為這部分太過私人。 來源
《失蹤之後》所強調的是女主角逃出後一直存在的不安全感,她的記憶宛如不能關掉的畫面,就算現實再怎麼鮮明都不能覆蓋那段被綁的過程,所以小說中以回顧、現實兩種敘事角度來表達女主角歇斯底里的狀態。小說從開始被到被釋放的部分都寫得非常流暢,也許有些讀者會覺得有點匠氣,但是這個小缺點會被故事的起起伏伏所壓下,使漏洞不是那麼明顯,讀者都會轉去注意故事的走向。
小說的另一個重點應該是謎底,讀者最期待的也是謎底,我們都希望峰迴路轉之下,寫到一個一直都在但是讓人吃驚的原因,然而作者在處理這部分時,好像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明明有很多可能可以寫進去,作者卻用了一個很雜亂、不合理的理由去寫結局,不僅拉低故事張力、造成了虎頭蛇尾的缺陷,甚至還有點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比沒有掀開謎底還要糟糕。
雖然小說未必須要一個很合理的解釋,但是讀者還是希望於原因符合常理,而不是寫到最後不得不結束之時,又還沒有連結好前後的時候,硬是湊出一個結局來交代。《失蹤之後》的前半段可以說是可圈可點,然而後半段卻是離譜得出奇,宛如兩個作者去合寫一部作品,後面的作者沒有去翻前面的故事,所以造成了落差。如果改變女主角逃出來後的走向,小說可能會很不一樣,也許不需要去寫很明確的主因、幕後兇手,有時後模糊地帶反而是吊讀者胃口的工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