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光之城》適合的讀者:羅曼史愛好者
以吸血鬼為題材的小說不少,其中我還是最喜歡安萊絲(Anne Rice)的吸血鬼黎斯特系列。她的寫法雖有愛慾糾葛的黏膩感,小說中帶有部份的同性戀與情慾成分卻又分毫不可刪減,結構細緻帶著距離感,描寫吸血鬼的邊緣生活,牠(他/她)們追求永生不老的離世傲氣卻又愁苦萬分,呈現吸血、人類渴望年輕不死的秘密渴望,連結了人類希望長生、恐懼死亡的情緒,小說便以吸血鬼的感官、思維觀察感受人世的欲望。
閱讀安萊絲作品時其實會把它當作一般小說來看,脫離「這是吸血鬼小說」的思維來閱讀,當然就描寫吸血鬼的部份而言,安萊絲被封為「吸血鬼女王」實至名歸,其後的吸血鬼小說範圍都無法擴及安萊絲的容納度,奇幻、愛情、學園生活的成分多過吸血鬼族群歷史的鋪陳。當然很可惜的是時報出版的《吸血鬼黎斯特》、《夜訪吸血鬼》已經絕版,要找要在書量豐富的圖書館或學校圖書館才容易借到,較新的《天譴者女王》、《肉體竊賊》相對而言比較好找,不過安萊絲作品自《肉體竊賊》後就沒有新的中譯本了,不過在時報出版的討論區內看到出版社透露的訊息,不僅《吸血鬼黎斯特》、《夜訪吸血鬼》會再版,安萊絲的新作《少年吸血鬼阿曼德》(暫譯,The Vampire Armand)也會出版,約是2009年4月。
史托克《卓九勒伯爵》創造羅馬尼亞弗拉德德古拉(Vlad Dracula)的吸血鬼原型,主角強納生哈克、米娜哈克、露西、舒華德醫生、凡赫辛教授等角色被改編為音樂劇、電影故事,被此架構影響的吸血鬼小說、漫畫、電影不記其數,包括Elizabeth Kostova的《歷史學家》、電影「吸血鬼」、《吸血鬼獵人D》等,而「向達倫大冒險」系列、《夜巡者》三部曲、「暗夜獵人」、「南方吸血鬼」系列雖與吸血鬼傳說有關,卻增加更多奇幻元素,甚至有獨特寫作背景蘊藏其中,也不乏專述吸血鬼浪漫羅曼史情節的小說。
「暗夜獵人」系列充斥吸血鬼吸血欲望的轉化,吸血與性欲直接畫上等號,幾乎整本小說都在談情說愛(床上部分較多)。個人並不欣賞這類飛躍比佛利式的吸血鬼俊男美女亂亂愛的情節模式,所以對於「暗夜獵人」、「南方吸血鬼」等相似系列興趣缺缺,直接跳過「暗夜獵人」、「南方吸血鬼」的後續,反而對有讀者評為枯燥、知識堆疊的《歷史學者》存著好感。
來源 來源
2005年的《暮光之城》(twilight)第一集和2006年的第二集《新月》(New moon)也為吸血鬼羅曼史小說,且是純情的青少年版本。出版後大受青少女與女性讀者歡迎,與《哈利波特》系列相提並論,連作者的背景都極為相似。《暮光之城》系列前作中文書名翻譯為《吸血鬼達令》,同樣由尖端出版,兩相比較的結果發現新作《暮光之城》情節對話前後較為連貫,所以如果對《暮光之城》有興趣,不妨以新作為閱讀文本。小說故事描述平凡高中女生貝拉轉學到福克斯之後遇到帥哥愛德華,愛德華為百歲左右的吸血鬼,具有聽取他人腦中看法的能力,然而這項能力對貝拉卻無用,貝拉迷戀愛德華的帥氣,愛德華卻因無法捉摸貝拉的情緒而深受吸引,之後兩人相愛,他無法抵抗吸血鬼的詛咒命運卻又力圖抗拒鮮血誘惑,而貝拉則一心嚮往與愛德華的吸血鬼之身結合,所以兩人就在愛情與吸血鬼之間拉鋸著。
原本小說已經出到第四本的結局,雖有與《哈利波特》相提的商業魅力,結局安排卻引起讀者喧然,很明顯是商業推動的結果,這與羅琳的安排全然不同,羅琳的結局與過程留下很多作者自己的考量,不完美卻很迷人。
《暮光之城》系列從《新月》開始就把主軸推向「成為吸血鬼」的最終結局,而誰成為咬女主角貝拉且使她成為吸血鬼的對象成為《新月》後段的情節爭論,就男主角愛德華的角度而言,他明白成為吸血鬼的掙扎與寂寞,所以他「不樂見」貝拉成為吸血鬼,這部份引起讀者廣泛討論,部分讀者認為此書變成教育青少女的小說,「成為吸血鬼」等同失去童貞,吸血鬼無法脫離象徵血與性慾,遂這本小說就變成在童貞與失去童貞間打轉。《新月》後段愛德華和貝拉爭論「成為吸血鬼」的完成年紀,愛德華希望是在貝拉20歲之後,貝拉卻急於一時(小說中的貝拉17歲),而在原文小說第四集中卻又留下了震撼讀者的安排,所以詭異的是在這本小說裡,由男方愛德華扮演勸阻貝拉完成吸血鬼身分的角色,無論讀者覺得可否將「成為吸血鬼」與失去童貞畫上等號,男方的帥氣、細心(其實還有體貼、溫柔、富有等人類不可能存有的五百項優點)完全是基於青少女對於羅曼史的期待而虛構的角色。
因為愛德華太完美,所以讀來純屬羅曼史,還好小說對於感情的描述頗為細緻,挽救了對於描寫某些他類、吸血鬼傳說的平乏。小說優點還運用了不同的敘事者,有從貝拉的角度,亦有愛德華的角度,帶給不同的閱讀感受。小說劇情簡單但是的確符合未滿18歲多數少女的理想羅曼史,以自己的角度來看,如果我回到18歲以前,這部小說的情節對我而言會是接近滿分,符合年輕曾存在的期待與遐想。
推出原著改編的電影之後,票房亮眼,具有吸睛的魅力,由克莉絲汀史都華(Kristen Stewart)與羅伯派亭森(Robert Pattinson)主演,羅伯派亭森曾演過電影哈利波特的西追迪哥里,克莉絲汀史都華乍看像嚴肅版的Emma Watson(飾演電影版的妙麗) ,除了貫徹俊男美女的舊有模式,小說的封面也很美,完全看不出來這是單純的羅曼史小說。
從部落格關鍵字查詢中發現許多讀友對《暮光之城》的結局很有興趣,自己覺得不要透露重點結局以免破壞閱讀樂趣,只能提示:與前二集中的愛德華立場相反。想要預先得知的讀友可以閱讀原文小說第三集《Eclipse》與第四集《Breaking Dawn》,或者可以上amazon網站上看看讀者意見,許多讀者意見都有敘述《Eclipse》與《Breaking Dawn》的梗概,然而後兩集普遍評價不高,反應兩極化。
以吸血鬼為題材的小說不少,其中我還是最喜歡安萊絲(Anne Rice)的吸血鬼黎斯特系列。她的寫法雖有愛慾糾葛的黏膩感,小說中帶有部份的同性戀與情慾成分卻又分毫不可刪減,結構細緻帶著距離感,描寫吸血鬼的邊緣生活,牠(他/她)們追求永生不老的離世傲氣卻又愁苦萬分,呈現吸血、人類渴望年輕不死的秘密渴望,連結了人類希望長生、恐懼死亡的情緒,小說便以吸血鬼的感官、思維觀察感受人世的欲望。
閱讀安萊絲作品時其實會把它當作一般小說來看,脫離「這是吸血鬼小說」的思維來閱讀,當然就描寫吸血鬼的部份而言,安萊絲被封為「吸血鬼女王」實至名歸,其後的吸血鬼小說範圍都無法擴及安萊絲的容納度,奇幻、愛情、學園生活的成分多過吸血鬼族群歷史的鋪陳。當然很可惜的是時報出版的《吸血鬼黎斯特》、《夜訪吸血鬼》已經絕版,要找要在書量豐富的圖書館或學校圖書館才容易借到,較新的《天譴者女王》、《肉體竊賊》相對而言比較好找,不過安萊絲作品自《肉體竊賊》後就沒有新的中譯本了,不過在時報出版的討論區內看到出版社透露的訊息,不僅《吸血鬼黎斯特》、《夜訪吸血鬼》會再版,安萊絲的新作《少年吸血鬼阿曼德》(暫譯,The Vampire Armand)也會出版,約是2009年4月。
史托克《卓九勒伯爵》創造羅馬尼亞弗拉德德古拉(Vlad Dracula)的吸血鬼原型,主角強納生哈克、米娜哈克、露西、舒華德醫生、凡赫辛教授等角色被改編為音樂劇、電影故事,被此架構影響的吸血鬼小說、漫畫、電影不記其數,包括Elizabeth Kostova的《歷史學家》、電影「吸血鬼」、《吸血鬼獵人D》等,而「向達倫大冒險」系列、《夜巡者》三部曲、「暗夜獵人」、「南方吸血鬼」系列雖與吸血鬼傳說有關,卻增加更多奇幻元素,甚至有獨特寫作背景蘊藏其中,也不乏專述吸血鬼浪漫羅曼史情節的小說。
「暗夜獵人」系列充斥吸血鬼吸血欲望的轉化,吸血與性欲直接畫上等號,幾乎整本小說都在談情說愛(床上部分較多)。個人並不欣賞這類飛躍比佛利式的吸血鬼俊男美女亂亂愛的情節模式,所以對於「暗夜獵人」、「南方吸血鬼」等相似系列興趣缺缺,直接跳過「暗夜獵人」、「南方吸血鬼」的後續,反而對有讀者評為枯燥、知識堆疊的《歷史學者》存著好感。
來源 來源
2005年的《暮光之城》(twilight)第一集和2006年的第二集《新月》(New moon)也為吸血鬼羅曼史小說,且是純情的青少年版本。出版後大受青少女與女性讀者歡迎,與《哈利波特》系列相提並論,連作者的背景都極為相似。《暮光之城》系列前作中文書名翻譯為《吸血鬼達令》,同樣由尖端出版,兩相比較的結果發現新作《暮光之城》情節對話前後較為連貫,所以如果對《暮光之城》有興趣,不妨以新作為閱讀文本。小說故事描述平凡高中女生貝拉轉學到福克斯之後遇到帥哥愛德華,愛德華為百歲左右的吸血鬼,具有聽取他人腦中看法的能力,然而這項能力對貝拉卻無用,貝拉迷戀愛德華的帥氣,愛德華卻因無法捉摸貝拉的情緒而深受吸引,之後兩人相愛,他無法抵抗吸血鬼的詛咒命運卻又力圖抗拒鮮血誘惑,而貝拉則一心嚮往與愛德華的吸血鬼之身結合,所以兩人就在愛情與吸血鬼之間拉鋸著。
原本小說已經出到第四本的結局,雖有與《哈利波特》相提的商業魅力,結局安排卻引起讀者喧然,很明顯是商業推動的結果,這與羅琳的安排全然不同,羅琳的結局與過程留下很多作者自己的考量,不完美卻很迷人。
《暮光之城》系列從《新月》開始就把主軸推向「成為吸血鬼」的最終結局,而誰成為咬女主角貝拉且使她成為吸血鬼的對象成為《新月》後段的情節爭論,就男主角愛德華的角度而言,他明白成為吸血鬼的掙扎與寂寞,所以他「不樂見」貝拉成為吸血鬼,這部份引起讀者廣泛討論,部分讀者認為此書變成教育青少女的小說,「成為吸血鬼」等同失去童貞,吸血鬼無法脫離象徵血與性慾,遂這本小說就變成在童貞與失去童貞間打轉。《新月》後段愛德華和貝拉爭論「成為吸血鬼」的完成年紀,愛德華希望是在貝拉20歲之後,貝拉卻急於一時(小說中的貝拉17歲),而在原文小說第四集中卻又留下了震撼讀者的安排,所以詭異的是在這本小說裡,由男方愛德華扮演勸阻貝拉完成吸血鬼身分的角色,無論讀者覺得可否將「成為吸血鬼」與失去童貞畫上等號,男方的帥氣、細心(其實還有體貼、溫柔、富有等人類不可能存有的五百項優點)完全是基於青少女對於羅曼史的期待而虛構的角色。
因為愛德華太完美,所以讀來純屬羅曼史,還好小說對於感情的描述頗為細緻,挽救了對於描寫某些他類、吸血鬼傳說的平乏。小說優點還運用了不同的敘事者,有從貝拉的角度,亦有愛德華的角度,帶給不同的閱讀感受。小說劇情簡單但是的確符合未滿18歲多數少女的理想羅曼史,以自己的角度來看,如果我回到18歲以前,這部小說的情節對我而言會是接近滿分,符合年輕曾存在的期待與遐想。
推出原著改編的電影之後,票房亮眼,具有吸睛的魅力,由克莉絲汀史都華(Kristen Stewart)與羅伯派亭森(Robert Pattinson)主演,羅伯派亭森曾演過電影哈利波特的西追迪哥里,克莉絲汀史都華乍看像嚴肅版的Emma Watson(飾演電影版的妙麗) ,除了貫徹俊男美女的舊有模式,小說的封面也很美,完全看不出來這是單純的羅曼史小說。
從部落格關鍵字查詢中發現許多讀友對《暮光之城》的結局很有興趣,自己覺得不要透露重點結局以免破壞閱讀樂趣,只能提示:與前二集中的愛德華立場相反。想要預先得知的讀友可以閱讀原文小說第三集《Eclipse》與第四集《Breaking Dawn》,或者可以上amazon網站上看看讀者意見,許多讀者意見都有敘述《Eclipse》與《Breaking Dawn》的梗概,然而後兩集普遍評價不高,反應兩極化。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